挂鞭讲台多年,每听人聊教育,还是情不由衷要管闲事。前几天听朋友讲杨浦职业学校,说得风生水起,便萌生去听课的念头。就职时我在所谓的重点中学,不知职教为何事,此次听课,悟道非浅。
说听课,其实是“看”了两堂专业课:汽车修理和烹饪。常见马路边的汽车修理铺,小徒工一身油污,下垫破席或几张纸板箱,仰面八叉地横倒在上干活,累脏不堪。这里全然不同,汽修间轩敞、整洁,被修的模拟车安在维修台上,几个着灰色工装的男生在老师指导下做钣金工的活。打磨、敲击、焊接……经过学生的手,瘪凼处复原了,裂隙处天衣无缝,蹭漆处锃亮如新,竟看不出汽车外壳曾有过伤痕。老师还演示了几条修车时自创的手语,干净、利落的架势,与“歼15”号在航母起飞时,信号兵做的“走你”手势同样潇洒、漂亮。教学的形象生动,激起的无疑是学生学习的热情。烹饪班的实践课更直观有趣,未进教室,香味早已扑鼻。学生个个大厨打扮,白帽顶得高高。教室分中点与西点两间,教中式点心的老师是从锦江饭店特聘来的,工作服熨烫得笔挺,颈脖还围一条紫红色领结,很有范儿。学生们在擀皮、包馅、过油,名厨要求严格,道道工序他都要过目。案板上摆着各种做好的点心生胚,有眉毛酥、佛手酥等。女生手巧,出活就是漂亮,一只小包子捏出32只褶来,匀称细密,不啻为一件工艺品。再去西点教室看看,这里的实践课刚上完,一排裱好的奶油蛋糕罗列案桌,造型各异。这是学生“作业”,等待老师打分的。裱花线条算不上流畅,可图案很有创意。带班的贺老师让我尝了点蛋糕胚,松软香甜,味道很好。校园里、走廊上,只见三两学生手握讲义念念有词,老师说,这是在准备着一年一届的“星光”杯比赛,学校年年都拿名次的。
学艺的孩子快出道了。职校二年级学生,才十七、八岁,已初步掌握了谋生的技艺,他们毕业后找工作不成问题。据统计,就业率高达96%。烹饪班学生更抢手,去的还都是五星级宾馆。办公室里,贺老师与同仁聊起自己的学生,满是欣慰:他们质朴、勤奋,吃得起苦,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老师有情意……职校生源大都是外来务工者的随迁子女,以一个教学班为例,三十八个学生中,上海籍仅五位。班主任去家访(家访率高达100%),实地看到学生们的家境,大抵窘迫,父母文化又低,孩子求学真不容易。教这样的学生,老师们哪能不尽职?杨浦分校的学生中规中矩,没有头染黄毛、单耳打钉、嘴叼香烟的。午餐时师生同用餐,他们排队进食堂,我们几位老师还在闲聊,回首间,学生们已悄然离去,用完餐的饭桌上干干净净。即此,校风可略见一斑。
普教与职教固然是两个概念,但它们并不对立。社会分工不同,谋生手段多元化,教育唯多管齐下,才能适应需求。坊间将不同职业“戏”为蓝领、灰领、白领、金领,而现实中哪色“领”都缺一不可。君不见今年春节后技术工告急,报载,6000元月薪还招不到人吗。我曾在澳大利亚住过月余,悉尼、墨尔本的街头,常见身穿桔红工装、脚蹬大头翻毛靴的工人在修路、铺设管道。午餐时,人手一份三明治或汉堡包,再加瓶矿泉水或一纸杯咖啡了事。人家洋工人,身上虽然脏点,一周工资可不比白领低,他们的劳动同样受到社会尊重。我们职校的生源中, 沪籍的学生比例太低,上海小囡就不能去当工人吗?求学、求职真不必都去挤羊肠小道的。
群雁高飞头雁领。毋需多说,校长治校,教职员工就是口碑。众人同心,其利断金,团队的凝聚力在于此。采访卞建鸿校长时,他的话本不多,却反复说:“要根据学生的能力、爱好选择职业,要因人施教”。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发挥他们的长处,助其成才,这是职业教育的方向。为办好职业学校,政府制定许多优惠的政策,开辟了一条直通道。卞校长和他的团队,正是坚定的实践者。
忘了向校长先生提个建议,学校不妨对社会开放听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