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制造了这起恐怖事件?基地组织、极端个人还是反政府群体?目前美国警方仍在寻找头绪。美国总统奥巴马16日称,这是一起恐怖袭击,“美国绝不会向恐怖主义低头”。不过,美国反恐专家认为,爆炸让美国击毙本·拉登获得的暂时胜利情绪彻底消失殆尽,“美国未来反恐策略面临调整”。 “恐怖袭击”性质
《纽约时报》称,此次波士顿爆炸事件是美国本土自“9·11”以来遭受的最大规模的恐怖袭击。该报专栏作家纽利表示,从作案手法和袭击目标来看,波士顿爆炸事件是一起典型的恐怖袭击。首先,波士顿发生的是连环爆炸,这是精心策划、长期准备的,非一般人所为。其次,袭击目标是一场马拉松比赛,造成的伤亡主要是运动员和观众,包括各国代表和大量市民,这是恐怖活动才会针对的目标。
华盛顿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跨国威胁和国土安全专家扎拉特分析说:“两起爆炸发生于终点线附近,正是人员最密集混乱的地点。爆炸物之间略有距离,只相隔几秒,让人毫无躲避之机。从视频上看,摄像头受爆炸产生的浓烟影响,画面模糊,给辨认带来一定难度,这也显示了凶犯的狡猾。”还有报道称,炸弹中含有致使爆炸威力更猛的弹珠,这一设计明显旨在残害尽可能多的参赛者和观众,并吓唬全美。
为什么不是华盛顿、纽约,而是选择对波士顿发动袭击?《洛杉矶时报》撰文称,这起爆炸表明,恐怖分子一直在寻找美国反恐的薄弱环节。相比纽约、华盛顿等城市,波士顿的安保相对薄弱,让恐怖分子有机可乘。而且,波士顿正在举办大型的国际赛事,以此作为攻击目标,能造成较大的国际影响和民众恐慌。
“独狼”还是“基地”?
到底是谁制造了这起爆炸?全世界都在猜测。关于波士顿连环爆炸案的调查刚刚展开,目前还不知道凶犯作案动机,但作案的日期和地理位置暗示了一些线索。
美国前副国家安全顾问胡安·萨拉特说:“爆炸有基地组织的特征,也有‘独狼’式恐怖袭击的特征。”萨拉特说,波士顿马拉松赛的象征意义和高关注度,让人想到“基地组织”。但爆炸发生的日期4月15日、联邦所得税的最后期限、马萨诸塞州的“爱国者日”,也可能暗示这是个人或国内某些反政府群体所为。反恐专家说,目前排除肇事者隶属“基地组织”或某个宗教组织,或受其指使,还为时过早。
美国国家安全分析师彼得·彼尔根说,从“纳税最后期限”到“关于枪支管控的全国辩论”,任何一点都可能成为这起爆炸的诱因。有分析人士甚至注意到,爆炸发生不远处就是为纪念康涅狄格州纽敦小学枪击案26名受害者而树立的标志牌。
波士顿官员说,案发前没有任何情报或“网络聊天”暗示可能发生袭击。有专家以此判断袭击可能确实像2011年挪威极右翼分子布雷维克制造的大屠杀,是一只“独狼”或“一个孤独的狼群”所为。扎拉特说,尽管这可能暗示“袭击与网络无关”,但他说:“如果留心来自阿拉伯半岛基地组织一个团体的指令,你就会发现其核心意思是:不必等待来自基地组织总部的命令,没必要等待机会发动类似‘9·11’那样壮观的袭击,只要袭击,猛烈的袭击。”
矛头指向平民
“9·11”事件以来,美国加强了机场和港口戒备,并在阿富汗、伊朗、也门和北非展开打击行动,使外国恐怖分子难以进入美国本土进行袭击。
但恐怖分子显然从未放弃。CNN在报道中表示,对大多数普通人来说,这次波士顿爆炸案尤其需要值得警惕的是,恐怖分子的矛头开始转向难以防卫自我的平民。
2010年5月,巴基斯坦裔美国公民沙赫扎德把一辆装满爆炸物的汽车停在时报广场。但引爆装置失灵,沙赫扎德于两天后试图从纽约肯尼迪机场乘坐飞机前往迪拜时被捕。他于当年10月被判终身监禁。
纽约警察局长雷·凯利说,纽约警察局近年来已经成功挫败16起阴谋,其中数起涉及类似沙赫扎德这样的本土恐怖分子,这样一批人往往更难察觉。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证明了恐怖主义依旧鲜活地存在着,即使是和平地举办一场马拉松赛事也需要倍加防范。
《华盛顿邮报》称,波士顿爆炸事件再一次表明,美国国内运动赛事的安全问题让人非常担忧。作为当今第一体育大国,美国每年的体育赛事数以万计,且体育场和竞技场所由于人员众多,在安保上显得非常脆弱。针对体育赛事的恐怖分子清楚地知道,他们击中的正是民主社会中最柔软的一个角落。“只要成功一次,在民众内心种下的恐惧就将长久难以消散。”
反省反恐战略
在“9·11”事件之后,美国的恐怖袭击事件似乎并未显着增加。正因为如此,美国人开始忘记美国本土安全有多脆弱,甚至有人总结称恐怖袭击的最坏节点已经过去。波士顿马拉松爆炸事件提醒美国当局仍需对恐怖袭击保持高度警惕。
一位美国反恐专家表示,美国近日把网络袭击列为其国家安全的主要威胁,降低了对本土可能遭受恐怖袭击的危险的评估。此次袭击将促使美国重新评估本土面临的威胁,除了纽约和华盛顿之外,其他城市也将加大反恐投入、加强安保措施。此外,共和党的国际反恐战略也可能作出明显调整,加大在西亚、北非、南亚等一些地区的反恐力度,并加强与这些地区政府的反恐合作。
恐怖袭击对美国来说并不陌生,美国反恐战实际上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打响。之后,反恐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逐渐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次。“9·11”事件彻底改变了美国对安全威胁的认识,防务对象不再针对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更加多元、复杂和隐蔽的恐怖组织。“反恐”成为美压倒一切的现实任务,美国发动了对阿富汗、伊拉克的战争,试图铲除支持恐怖主义的所谓“无赖国家”、“邪恶轴心”,逐个清除对美国的安全威胁。
但美国最终还是没能避免恐怖袭击的发生。美国在严惩凶手的同时,似乎更应该深刻反省自己的反恐战略。美国前国防部副部长、现任美国进步中心主任的德里奥表示,美国的反恐战略可能因为波士顿爆炸事件作出调整。
《赫芬顿邮报》撰文分析指出,这次事件可能会引发人们对美国国内恐怖主义的重新思考。事实上,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层级对立的情况相当严重。政治对立、意识形态冲突,各种极端组织的存在,都是国内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我们不应该把目光老盯着基地组织,而应该放在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