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漫话方增先
~~~——漫话方增先
~~~——漫话方增先
~~~——漫话方增先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语不答重行行
——漫话方增先
胡建君
■ 中国画《春光》 方增先 作
  ◆胡建君

  方增先是个奇异的人。他总是与众不同,从来执着不懈,并且永不满意,一直在改变。

  因为体质畏寒,方老师在大夏天穿着皮夹克和棉裤,气定神闲。而论身体敏捷和感官灵敏,谁也比不过他,七八十岁时候爬山,把年轻人远远甩在身后。他作画数易其稿,浑然忘我,几度流鼻血。他一直强调传统,却是当年最前卫的上海双年展的发起人。他家里摆放着自己设计的餐桌,有着西式的新颖造型,却遍布中式的榫卯。他有着良好的古文功底,格律诗词随手拈来,而写打油诗也让人忍俊不禁。

  方增先一路走来,一直在思考和改变,步步成绩斐然。上世纪五十年代,以他为代表的写实水墨人物画的诞生,堪称解放以来美术领域中最具创造性的事件。方增先大量的绘画实践和教学实践,广泛地影响了全国各省市学画人物的青年,其覆盖率甚至跨越国界。五十年代的《粒粒皆辛苦》、六十年代的《说红书》、七十年代的《艳阳天》,都是浙派写实人物画的代表作品,更是那个特殊时代的艺术经典。1963年,他的《怎样画水墨人物画》出版,当时凡学画画的年轻人人手一册,几年中卖掉36万册。

  然而方增先并不满足,从上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他进一步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实之间思考求索。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和意味、构成和变形,传统水墨的笔墨形式与精神内涵,民间美术的形式特点与结构方式以及文人画的笔墨特性与审美意趣,他都庞收杂取,希望创作出富有思想意境和独特表现力的个人图式。从青海写生到古人诗意画和白描人物,再到积墨法的探索以及结合书法线条的平面造型研究,每一步他都倾尽心力。

  积墨法是他从传统山水画法中得到启发,成功借用到人物画中,以增加画面的厚重感和肌理质感,更别有一种特殊的形式感,饱含时间的苦涩与凝重。虽与传统文人式审美情趣和精神气质相异,但积墨法能成功表现农民和牧民的形象,他们背负着生活的重压,又是历史的见证和创造者,让农民出身的方增先心有戚戚。《大山的回忆》《闲看行路人》《行行复行行》《祭天图》等都是其典型的积墨画法作品。从中不难看到他扎实的造型功底、浑厚的积墨表现、凝重的书法用笔和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

  方增先却并不止步,继续尝试改变。当积墨法在人物画上的运用已炉火纯青之后,耄耋之年的他又运用减法,减少皴擦和积墨表现,回归干净和单纯。2012年,他创作了一批相对清新明洁的水墨作品,如《春光》《看见》《流年》《岁月》《雪山》等。在积墨法的基础上,大刀阔斧地进行结构、线条与皴染上的削减,背景空白,气息透明,可谓人画俱老,臻于化境。

  2013年,方增先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他很喜欢吴昌硕的一句诗:“借用恩怨在何许?一语不答重行行”,他就是一位行行复行行的跋涉者,一直都在路上。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建筑物语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漫画世界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第T01版:广告
   第T02版:广告
   第T03版:广告
   第T04版:广告
一语不答重行行
新春品雅韵
漆艺术的守望
胸中丘壑,挥洒出神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一语不答重行行 2013-04-20 2 2013年04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