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5月,由上海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组织,由杜宣带队,唐云、叶露茜、陆春龄、唐逸览随行,与日本画家加山又造等进行文化交流。在日本访问期间,中国文化代表团进行了一次特殊的书画与笛子的联袂表演,即唐云画中国画,一幅作完,由陆春龄吹上一曲江南丝竹,再加上日本多媒体的现代化手段的放映。
两人一吹一画的镜头,频频出现在银幕上。这一曲一画,珠联璧合,形成了中国文化新的表现形式,既新颖,又有创意。这一别出心裁的创新,也引起了日本文化界的新奇,他们“啧啧”称誉:“中国的文化太奇妙了,中国画、中国笛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化,只要略略一变,强强联合,它就像万花筒一般,变出了新的内涵,也将中国的文化精萃,展露无遗。”
唐云喜欢画鱼,画面上总会出现大小鱼三条,并题“三余图”字样。原来,唐云取中国典故:“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之说,鼓励大家要珍惜时间。有时唐云画累了,便由其子唐逸览画山水。
陆春龄喜欢吹《鹧鸪飞》《小放牛》《欢乐歌》,有时也会随着唐逸览的山水画吹上一曲《牧童短笛》。陆春龄说:“这是最具中国民族特色的乐曲,再说有些曲子如《鹧鸪飞》,我们毛泽东主席都听过,是荣耀,也是对日本朋友的尊重。”
就这样,书画、音乐交替展示,2个小时的时光,很快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然而,大家都觉得又是那么的轻松快乐。陆春龄说:“这是我和唐云先生在东京访问时,开辟出来的一个新的栏目。书画、竹笛交相辉映,从视觉到听觉,再由听觉到视觉,以通感达到美的享受。”
还有一次,陆春龄在新加坡演出,演出结束后,有人突然来至后台,向陆春龄呈上了一副对联:“孤高堪弄桓伊笛,飘渺如闻子晋笙。”旁题:“春龄先生,演奏笛子真不愧神笛与笛王之誉,欣赏之余辙录杜牧句及楹帖奉博一粲并乞正碗”。落款为“丁卯夏潘受于新加坡”。对联取掌故“桓伊弄笛”。桓伊,乃东晋尽一时之妙的音乐大师,他参加过大破苻坚百万雄师的淝水之战,以吹笛闻名。杜牧诗中便有“月明更想桓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这是大书法家潘受对陆春龄笛子的最高评赏,也表达了潘受的一番心意。
也许是那天太忙,也许是对联涵义太深,也许是陆春龄还不了解潘受,所以当时他并不在意,匆匆将对联叠好,放至笛箱带回。后来,唐云知道此事,深有责怪之意:“潘受,乃新加坡文化界领军人物,徐悲鸿、郁达夫、章士钊、沈尹然、叶恭绰都与他交好;俞平伯、钱钟书、徐邦达等人对他都是好评如潮。现在倒好,潘受要与你交朋友,你反搭架子来了,快快去赔不是。”
也巧,陆春龄很快率中国国乐团赴新加坡演出。这次赴新加坡演出是陆春龄、周惠、周皓、马圣龙“四大天王的江南丝竹专场音乐会”。陆春龄一到新加坡,便与其他三人亲自上门“负荆请罪”,还特地为潘受一家作了慰问演出。当谈及唐云一席话时,潘受却说:“言重了,唐兄太抬爱我了。其实,我对你这个中国笛王也是仰慕很久了,有幸,有幸!”从此,两人成了莫逆之交。陆春龄只要去新加坡演出,他总要抽出时间去拜访潘受。潘受也会请来新加坡文化名人共聚接风。陆春龄也会当场为他们吹上几曲,彼此相处在炎黄子孙的大氛围中。 王晓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