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了。在家干什么呢?我不会各种娱乐,离家不远的图书馆就成了我的主要去处。
位于浦东东方路昌邑路口的陆家嘴图书馆,是香港同胞陈占英老先生出资120万港元建成的。一楼阅览大厅有80多种全国各地报纸,近300种杂志,30台电脑;一二楼的开架图书近18万册;二楼少儿阅览室有几百种少儿读物;三楼的金融阅览室为读者提供数十台电脑及海内外各种金融报刊、杂志、书籍。二楼阳台还可供读者在阳光下小憩。
每天上午9点钟前,就有人在图书馆等着开门。年青人带着书本、电脑,找一个靠窗的地方,专心研读;年长者,基本上是来阅读当天报纸的,其中不乏七八十岁的老人;还有不少居住附近的外来务工者,也有十岁上下的孩童。每天下午,阅览室里都坐满了人,到了双休日,许多没有找到座位的人只能站立着看书看报。
我家离图书馆较近,时间一长,也懂了点门道,即:错开时间来图书馆。上午10点钟之前,一般只有本市的二三种报纸送到,大部分报纸要到近11点钟才能出现在报架上。如今报刊太多,好在我每天晚上看电视新闻,早上听广播新闻,这就为看报纸节省了不少时间。只要选择那些有特色、自己喜爱的内容来看就行。
为了看报,我与家人约定:午饭12点半以后再吃。因为中午这段时间正是图书馆里读者最少的时候,我可以尽可能多的浏览。
除了上午,每天午后三点半左右再来一趟图书馆也是我的习惯。因为当天的新民晚报来了。阅览室里的两份新民晚报是这里几十个老读者的午后“点心”,几乎每位都要看过当天新民晚报才会回家(大家“接力”看)。有时,我不能在此时间内赶到,只能争取在晚八点闭馆之前赶来匆匆翻阅一下,用以“解渴”。
泡一杯茶,坐在宽敞明亮的阅览室里,静心享受精神食粮,你说,这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因为喜欢看报,我还动起了投稿的念头。退休后,每天多次上下楼,我发现年近90岁的滕老伯经常清扫楼道。我深为滕老伯精神感动,于是向新民晚报写了一则百来字的“反映”。没想到报社很重视,派记者来采访,才知:滕老伯坚持扫楼道20余年,扫帚用去近80把,畚箕更新20只。新民晚报报道了这件事,并配发滕老伯扫楼道的照片。此消息,后来又引得东方电视台的采访报道。这件事更鼓励了我给报社投稿的念头。自此我练习着写长短不一的拙文,先后被各地六七家报刊登。
应该感谢图书馆,它是咱老百姓的免费“粮库”,为咱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朋友,如果你有空,赶紧去体验一下吧。它会让你流连忘返,你会把那里当成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