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6:体育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记昨晚踊跃到场观战的球迷朱晔南
~~~——记昨晚踊跃到场观战的球迷朱晔南
~~~——记昨晚踊跃到场观战的球迷朱晔南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虹口情缘”从听比赛开始
——记昨晚踊跃到场观战的球迷朱晔南
钟喆
■朱晔南:看申花比赛,和吃饭一样重要 本报记者 周国强 实习生 高宇辰 摄
  朱晔南是个电器工程师,今年28岁的他当了近20年的申花球迷。

  世间的幸福有千万种。幸福之于朱晔南,就是能在虹口足球场看一辈子球。昨晚,虹口足球场内暴雨如注,恶劣的天气挡住了不少球迷观赛的脚步。偌大的球场只有200来个观众。朱晔南穿着申花的短袖T恤衫,站在一层看台的顶部。那里可以避风,视线也好。他说:“看申花比赛,和吃饭一样重要。”

  听声音辨输赢

  1994年中国足球开始职业联赛,上海球市火爆,那时朱晔南只有9岁。周末在家做作业,他喜欢把窗户打开,“我家住曲阳社区,离虹口足球场不远。窗子一开,就能听到球场传来的呐喊声。”

  多大的音量是申花进球了,怎样的音调是申花被对手洞穿球门……听的场次多了,他逐渐练就了一个本领——听着声音就能知道比赛的输赢。“我刚开始也摸不着头脑。后来逐渐找到了感觉,每场比赛第二天,我就去找报纸看,对照比分,基本八九不离十。”朱晔南回忆,当时虽然看不到现场的情况,但心会随着观众的喊声起伏跌宕。这,是他爱申花的开始。

  两年后的一天,父母第一次带着他走进虹口足球场的大门,观看京沪大战。“那天,看台上连过道都站满了人,比德罗巴来申花时的观众还多。从那以后,我就真的成了申花的铁杆粉丝。”

  留着观赛球票

  朱晔南有个精致的塑料文件袋,里面装着一大叠申花比赛的门票,从最初的散票,到后来的套票、磁卡套票,各式各样。一些有纪念意义的门票,他特地放在文件夹的隔层里。

  不过,朱晔南最看重的一张,压在书桌玻璃板下,已经有11年时间。“2002年8月18日,天气很热。申花在虹口7比1大胜八一队。这是我看到申花最大比分的胜利。”朱晔南记得很清楚,比赛结束后,球迷久久地呆在球场内,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他用手指了一下对面看台上写着“这里有梦想 这里有光荣”的横幅。“你看到那行字了吗?我就坐在横幅背后,和全场观众做着人浪,一遍遍唱着欢乐颂,还有球迷放起了烟花。”也是那一天,朱晔南许愿,“如果哪天我经济独立了,一定要做蓝魔球迷,随队走南闯北,不离不弃。”

  生活的一部分

  近20年的“球龄”,朱晔南已经算得上是球迷俱乐部的元老。他可以说出在申花踢过球的每一名球员的号码和技术特点。

  因为是个工程师,朱晔南工作很忙,但他为了到客场给球队加油,每年都向公司多请几天假。“2009年,我刚工作两年,经济不宽裕。”申花客场挑战北京国安。4月30日,朱晔南和几个球迷买了硬座票,坐上了过道都躺着乘客的绿皮车。他一整夜没睡,去工体给申花加油。“当时,还有一个球迷到火车站给我们送行,但上了车,他就不舍得下去了。结果,他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就和我们一起去了北京。”

  100人对40000人,球场上朱晔南和申花球迷的声音淹没在国安球迷震耳欲聋的喊声中。即使这样,他依然在大喊,直到把嗓子喊哑了。

  朱晔南形容现在对申花的感情:“只要是主场,我几乎每场都来,这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是我生活的动力。” 

  本报记者  钟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综合新闻
   第A07版:评论·专栏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民生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文娱新闻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文艺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B06版:海上名家/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拍卖专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广告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际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虹口情缘”从听比赛开始
幸福的守望
广告
新民晚报体育新闻A16“虹口情缘”从听比赛开始 2013-06-08 2 2013年06月0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