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丫头”是邓丽君满月前的诨名儿
邓枢得到喜讯不久后,气喘吁吁地跑回家来,连声说:“女儿好!女儿好!”抱在怀里端详半天,喜形于色。天没大亮,左邻右舍的妈妈们早已围过来看邓家的女儿,两位邻家妈妈在一旁压低了声音争执着,其中一位一直磨到过了中午还不肯回家。
原来,当时的台湾眷村生活相当清苦,邓妈妈怀孕时曾对邻人说,三个儿子都快养不起了,如果孩子生下来就送给这位结婚多年膝下犹虚的邻家妈妈,姊妹俩早就私下口头约定,这位妈妈想要抱走赵素桂这胎刚刚生下来的孩子,当做自己亲生的孩子,这一早又看到刚出生的女娃儿这么可爱,说什么也不愿走,抱持着一丝丝希望,巴望着邓家太太记得曾经允诺过的话,把婴儿送给她。但是,怎么可能呢?
怀胎十月的辛苦,抱在手中的满足,日子再穷、再苦也要咬牙撑下去,何况是盼了许久的女儿,无论如何也舍不得送人。邓妈妈一时为难,不禁放声大哭,哭得想要来抱小孩的邻家妈妈六神无主,口头承诺是相知好姊妹的悄悄话,眼见邓妈妈的又疼又喜,谁也不忍心“硬要”,只好奉上了本来是用来“换孩子”的老母鸡、鸡蛋、面线等礼物,黯然回去。
邓妈妈还记得在坐月子期间,军营中的邓爸不能常回家,才不过十岁的大哥就得负责清洗尿布,每天晚上把功课做完,就得抱着一盆尿布到水井边,打起冰冷的井水,把泡过水的尿布一条条拖在洗衣板上,闭着眼睛猛搓一阵,也不管洗干净没有,就往竹竿上随便披一披,尿布上连便迹都还在,害得小丫头得了尿布疹。邓妈妈只好在月子里起身,指点大哥怎样才能把尿布洗干净,她欣慰地称赞大儿子真听话,教了一两次就懂了,从此以后,小娃儿才免去了红屁股的折磨。
邓妈妈欣慰的是女儿涓滴不忘的孝心。日后,邓丽君才刚有了一点钱,第一件事就是想到把家中全部改为电气化,特别是洗衣机,虽然家中的孩子都长大了,再也没有尿布要洗,但是她心疼妈妈在月子里碰冰冷的井水影响到日后造成的指关节酸痛,她不止一次向妈妈提过,很感谢妈妈和哥哥为她冬天打冰冷的井水洗换尿布的辛劳,这不过是她人生中最初的几个月,可是,这一辈子她都从没有忘记过家人对她的爱。
“丫头”是邓丽君满月前的诨名儿,在中国人的习俗里,诨名儿叫得越通俗、越平凡,孩子会越好养,而邓爸、邓妈却觉得老是叫“丫头”,对这个漂漂亮亮的小女儿实在不够雅,邓爸特地请来了部队里最有学问的一位杨姓长官,为她起个漂亮的学名,在他的一番用心斟酌之下,为她命名“丽筠”,丽有清丽、秀美的意涵,而筠则是竹的青皮,泛称为竹的代表,期望她长大之后志向高洁、虚怀若谷,节节高升,并且能出人头地。
可喜的是这位杨长官的眼光果然准确,日后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真的都在她身上看到了这些特质,一点儿也不负这“筠”字的美意。也许是“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的惯性使然,当时,一般人都把筠字发“君”字音,丽君、丽君的就这么被叫惯了,就连邓妈妈都喊她“丽君”,人人叫得如此顺口,之后,邓丽筠开始唱歌需要一个艺名的时候,就直接把“邓丽君”当做艺名,仿佛是顺理成章,再自然不过的事。
邓丽君四个月大时,邓爸又调往台东县池上乡。天才蒙蒙亮,全家便坐上敞篷的大货车,经过一整天的摇晃车程,举家迁移。邓妈妈回忆这段往事感慨地联想,也许老天是注定邓丽君要一生奔波的,从在襁褓中睡在妈妈怀里就四处颠簸,而乖巧的婴儿仿佛知道体恤妈妈,一路上都不吵不闹,对一个毫不解事的新生儿而言,真的非常难得。
乡间的人情味浓厚,池上乡的纯朴与宁静似乎更适合她,涵养了她明朗舒坦而心胸开阔的个性。童年的邓丽君备受宠爱而且人缘奇佳,从襁褓中就显而易见,讨人喜爱的娃娃成了邓爸同事们的开心果,叔叔、伯伯们有事没事就往邓家跑,甚至有时候还为了抢着抱她而争得面红耳赤。邓丽君不怕生的好性情也是在那样的大环境中养成,叔叔、伯伯、阿姨、婶婶的,叫得人心好甜,而她也特别懂得察言观色,贴心而不娇纵,“真的是个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