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记不清那是第几次去婺源了,那天,我和几位影友驱车行驶在婺北浙源乡的山间公路上,一幅幅风光旖旎,充满古风神韵的美丽画图在我们眼前频频闪过。
在一个小村口我们停下车,大家手拿相机下车后各自去挑选最佳景点。走到溪边的几棵大树旁,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树下有一座古朴、不带修饰、用石块垒砌成的单孔拱桥,横跨在匆匆流过的小溪上,连接在两山之间,从光滑的桥面、圆润的石板及布满青苔的护栏上可以看出,这是座久经岁月磨砺,饱受风雨剥蚀的古桥了,偶有赶着牛或挑着担的老表从桥上经过。
“你们来拍古桥啊?”循问话声看去,一个小个子老表操着不太标准的普通话从桥的那边向我们走来,他看了一眼我们的汽车:“哦,上海来的,欢迎你们!见他很随和,我上前问道:“老乡,这桥有年代了吧?”“是啊,宋朝建的,有千把年了。”他如是回答,停了停,他转眼望着古桥,很有感触地讲道:“这里原先没有桥,乡亲们过河很不方便。直到宋朝时,从外乡嫁过来一位漂亮的姑娘,她贤惠、能干。可是,小两口好日子刚开始,就厄运临头,丈夫暴病身亡离她而去了。姑娘年纪轻轻就守了寡,她无儿无女,却始终坚守贞节妇道,孝顺公婆,勤俭持家,孑然一身直到临终。临终前,她取出了一生积蓄交给了乡亲们,嘱咐在这里造座桥,以方便周边十里的乡亲。桥建好了,而她却走了。乡亲们由衷感激寡妇的善举,无不动情,众口一词,为桥起名为‘寡妇桥’。上千年了,我们已经不知道这寡妇的姓甚名啥,但我们这儿的村民都一代一代地记着她。”
这时,天突然变得阴沉沉的了,经验告诉我们,若要拍到光影良好的照片已经不大可能了,但我们认真选好角度,端起相机,用镜头记下了这座并不普通的古桥。
我有一位喜欢舞文弄墨、人称秀才的朋友就出生在离寡妇桥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虽然他举家迁沪二十多年,但看到我拍的这张《寡妇桥》照片时,竟激起了浓浓的思乡情结,他默默地凝视着照片许久,欣然提笔作了七绝一首:
如月石桥险壑通,
一湾溪水日斜中,
石碣泻玉年数百,
风雨难蚀寡妇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