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7: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四季》演出有些多
~~~——《四季》演出有些多
~~~——《四季》演出有些多
~~~——《四季》演出有些多
~~~——《四季》演出有些多
~~~——《四季》演出有些多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少“撞车” 多“开路”
——《四季》演出有些多
任海杰
  □任海杰

  文艺时评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意大利巴洛克时期作曲家维瓦尔第的《四季》,音乐观众大都非常熟悉,就好比芭蕾舞中的《天鹅湖》。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就在人们议论《天鹅湖》这些年来跳得太多时,现在又发现,音乐会上《四季》的上演率近年来同样频繁得惊人。据笔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1月至6月的半年中,在申城共演出过六次《四季》,平均每月一次(6月份最密集,共有四次)。有乐迷笑言:《四季》快变“一季”了(重复之意)。其实,除了《四季》,维瓦尔第还有不少佳作值得向观众介绍演奏,就好比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中,除了《天鹅湖》,还有《睡美人》《胡桃夹子》。

  之所以屡屡出现这样的“撞车”现象,也许是演出主办方认为,《四季》通俗易懂,流传面广,便于出票。这显然是个常识,但常识不是万能的,如果把握不当,不与时俱进,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据说有些乐迷,本来对某个室内乐团蛮感兴趣的,但一听又是《四季》,兴趣立马大减。再好的菜也有吃腻的时候,何况《四季》本身就是比较通俗的作品,诠释空间相对不大,演出一多,难免耳茧。

  申城的古典音乐市场,经过近十多年的培育,已逐步进入良性发展的状态,并由此引起世界乐坛的注目,顶级名团、名演奏家、名歌唱家频频来沪登台,就是明证。作为精神食粮的音乐,吃饱了,就要吃好的、就要尝鲜,其中曲目的更新和拓展,目前已显得至关重要。笔者平时在与一些乐迷朋友的交流中发现,他们现在购票听音乐会的标准,一是乐团和演奏家的水平,另外一个就是曲目,有时候对曲目的关注度,甚至超过了前者,有些乐迷就是为了平时难得一听或诠释度深厚的作品而光临现场。这反映了古典音乐演出市场已进入相对成熟多元的发展阶段。

  这种情况在古典音乐的故乡欧洲以及后起之秀美国,早就引起关注。据最近美国《国际市场研究》杂志的调查数据显示,欧美观众对古典音乐中“老生常谈”的曲目兴趣已经开始减弱,对当代音乐的兴趣日趋上升,比如,将曾为电影《红色小提琴》配乐的美国当代作曲家约翰·科里格利亚诺《第一交响曲》与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的演出票房作调查对比,结果发现,后者的“第一”并没有超过前者的“第一”。

  由此可见,古典音乐主办方现在已到了更新经验和理念的时候了;作为观众,也需不断提高自己欣赏音乐的深度与广度,以此来反馈市场,同心协力,让申城古典音乐的演出更加丰富多彩。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焦点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评论·随笔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广告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夜光杯
   第A27版:夜光杯
   第A28版:阅读/连载
   第A29版:市场之窗
   第A30版:健康/市场之窗
   第A3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32版:资讯/市场之窗
   第B01版:新民旅游
   第B02版:上海荷花展特刊/新民旅游
   第B03版:新民旅游/精华路线
   第B04版:国内名胜/新民旅游
   第B05版:旅游资讯
   第B06版:旅游资讯
   第B07版:旅游资讯
   第B08版:旅游资讯
   第B09版:旅游资讯
   第B10版:旅游资讯
   第B11版:旅游资讯
   第B12版:旅游资讯
   第B13版:旅游资讯
   第B14版:旅游资讯
   第B15版:旅游资讯
   第B16版:旅游资讯
文艺片有了放映“根据地”
国产艺术片能否 从“平安”走向“胜利”
少“撞车” 多“开路”
《秦时明月》电影原画展揭幕
今晚电视
广告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7少“撞车” 多“开路” 2013-07-02 2 2013年07月02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