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重创了英国经济,7月6日出版的《经济学人》对此忧心忡忡:一是衰退严重,GDP从顶点最多下滑了7.2%,创战后历次衰退之最;二是复苏乏力,经过危机初期的探底与回升,英国经济仍原地踏步,而其他大国已重拾增长。
英国病的症结主要在于:私人投资不足,最重要的企业投资较2008年下降了34%;公共支出膨胀,危机前公共部门的过快增长已导致政府债务增加,危机后为弥补私人投资不足政府消费增加了6%,公共投资的降幅也小于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尚可,在其支撑下2013年第一季度GDP环比增长0.3%,但这是建立在储蓄减少和廉价信贷的基础上,据估算若英国人按可支配收入消费,GDP将下降1.7%;中小企业融资难;出口乏力,英镑的贸易加权汇率较2007年已贬值了25%,但出口仍下降了1.5%,逆差也没有改善。
尽管前景令人担忧,英国经济仍不乏亮点:
第一,服务业兴旺,不仅衰退程度小且复苏强劲,目前实际产值距最高点不过1%。出口在2012年占到总出口的79%,且近几个月出口增长还在延续。
第二,私人部门就业良好,就业人数自2009年谷底增加了150万,甚至比2008年的高峰还多了50万,原因在于劳动力市场富有弹性,英国人更愿意接受较低的工资而不是失业在家领取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