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络论坛看到一个居住在北京好还是上海好的讨论,热闹非凡。上海的优势不少,但有一样似乎是公认的糟糕——上海的气候。“一年只有春天的前半段和秋天尚可接受”,其他时间,冬天冷死,夏天热死,黄梅天潮死。这两天冒着让人窒息的热气出门午餐,我承认上海的夏天确实不怎么宜人。
但在很多作家的笔下,老上海的夏季并非如此恼人,弄堂里的夏日风俗画总散发着安闲浪漫的气息。20年前上海的郊区,夏天也从未让我感到痛苦,反而觉得是一个最缤纷、最有趣的季节。甚至我还可以说,上海的一年四季,都是美好的。
那时的上海郊区,哪怕在最热的中午,把前后的门窗开了,风就生了起来。躺在凉席上午睡,听窗外蝉拼命地嘶叫,感到的不是夏日的烦躁,而是天地的宁静,而暑气就在这奇妙的寂静中消散了。
这两天在家里,不要说中午,即便晚上也要开着空调睡觉。夏日的傍晚本是邻里交往的天赐好时光,但暑气逼停了人们的脚步,何况也难觅一个风凉开阔的空间。如此又让我怀念早时的夏夜。
如果觉得屋里太热,晚饭大可搬到院子里进行。一碗麦屑粥,一点自制的酱瓜,总有清炒的时蔬,间或有的是红烧杂鱼、盐水螺蛳等夏日美味。白日辛苦的劳作在夏夜的微风里,都化作了朗朗的笑声。邻居们似乎总比我们吃得早,自己拿个凳子四边坐下,琐碎而散淡的聊天,有“赚积”(蟋蟀)和鸣。有时若聊得晚了,天还是亮的,那是月光,而风就已经有点凉了。
我并没有上海郊区气温变化的数据证明,只是觉得夏日的体感温度比以往要高了。农家的楼房几乎都装上了空调,一把蒲扇就可以摇过去的夏天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我们天天公布PM2.5数据,采取种种措施努力挽回过去几十年失去的蓝天。可我们有没有想过,持续的高温天其实也是一种环境污染,破坏的是一个美丽的季节还有人们的好心情。
据说在一些崇尚环保的城市,政府机构、居民开始自觉地不用或少用空调。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干预自然越少,自然就回馈我们越多。也许,上海也该有所行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