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本地某报刊登文章揭秘郭敬明奢华生活,并称其价值数亿的豪宅乃汪精卫四姨太的旧址。
有些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民国美男”汪精卫虽在抗日时期沦为汉奸,但提倡不赌不嫖不娶妾三条基本戒律,终身惧内,其妻陈璧君更是远近闻名、刚猛彪悍的河东狮。汪哪敢搞出“四姨太”?滑天下之大稽。
话说几亿的公馆也罢,几千万的吊灯也好,正能搭配得上那个“无头无脑”的姨太太——有人说,反正小四笔下满书炫耀的奢华,也不是为了要求天真的小读者们真去体验酌金馔玉的生活,而是叫人望梅止渴,至于遥远的林子里是不是真有梅子,这还重要么?
这则“郭敬明豪宅探秘”的报道,有着异于常理的网络转载量,以及与之完全不成正比的辟谣转载量,对某部电影的宣传也是推波助澜。但是,做媒体的仍然应该告诫自身,去看一下是否真存在“梅林”,甚至尝一尝是不是传说中的梅子。
读者印象中,近年来记者这个群体时好时坏,时沉时浮。曾经感喟87版红楼梦竟能用整整3年时间,让一班演员习得琴棋书画,以期与原著形神相仿,也曾痛斥新版红楼梦的仓促上台草草了事,美则美矣毫无灵魂。仔细想想,新闻行业的道理是相通的。
有同行私下辩白,这类“硬伤”的出炉,很多时候是委屈的。时代不同了,大部分受访者不再做好事不留名,相反爱说大话谎话过头话:出版量尾数加个零,拍卖价四舍五入,粉丝数号称全国人口十分之一,写作水准不逊《红楼梦》等等,这些有意或无意的编造成全了他们的宣传目的,一转身,受访者还能拿着报纸杂志对外自证身价、左右逢源,“看看,这可是某某媒体报道的——可不是我说的。现在的媒体……哎……都喜欢抓眼球。”这样的事情,发生了一次又一次。
个体的文史常识或有死角,整个采编审校或有一时疏忽,但对拿起报纸的读者而言,这都不是借口。白纸黑字的页面就像一根根耻辱柱,会把作者与笑话(或丑闻)永久地捆在那里,一节节把媒体的公信力与美誉度拉到谷底。
作为从业者,我们不必困囿于字里行间的锱铢必较,也不该停留在对某人的指责,当以此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