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出版社发起一项名为“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的调查,结果显示:《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尤利西斯》分别名列其中。消息传出,业界哗然。对中国人来说,居然连四大名著都“死活读不下去”,实在令人纳闷和汗颜。
对阅读人各有志趣,这原本无可厚非,但是一味埋怨四大名著难读,就似乎有些不讲道理了。究竟是名著难读,还是自己根本就不想读,根本就没耐心读下去?
在读图时代,流行轻阅读,不费脑子的阅读很受欢迎。读名著确实需要时间和耐心,像《红楼梦》、《西游记》如此皇皇巨著,要读完还是要耗些精力的。既然读了,就应该坚持读完,半途而废,虎头蛇尾,这样读书不可取。
“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这是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读书观。换言之,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不要急吼吼地换另一本书。这种提醒在当下颇有现实意义。不少人热衷于买书,书房里的藏书也不少,但真正读了几本?尽管陶潜说过“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止于翻翻并不能称之为读书,因为陶潜“好读书,不求甚解”的后半句是“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只是翻书,哪能领会书之精要,更遑论有“会意”之乐了。读名著,不用心读完,就难得其精妙。读了一千本闲杂书,不如读完一本名著。不仅要读,还应做笔记,“略作札记,以志所得,以著所疑”;“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
不少人把读不下去名著归咎为太忙,没时间。这不是一个高明的借口。真正有阅读信仰的话,再忙也能抽出时间。宋代文豪欧阳修有一位作家朋友,名叫钱惟演,“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欧阳修也坦言,“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既然如厕都可以读书,何愁找不到读书时间?
英国人不读莎士比亚、德国人不读歌德、俄罗斯人不读普希金,也许是不可想象的,据报道,有英国教育家提出:儿童学习莎士比亚应从4岁开始为宜,到14岁就太晚了。中国人不读四大名著同样是可悲的。读书别太功利,别一味青睐成功学、教你发财的书,读读名著起码能修养自己的气质,诚如古人所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当然,读名著贵在读进去,力求“一书未完,不看他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