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7月16日,恰逢英国18世纪最重要的艺术家乔舒亚·雷诺兹(Sir Joshua Reynolds)诞辰290周年,对于这位被认为是18世纪伟大的学院派肖像画家的大师,他的创作对于英国来说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这一点是只有在英国才能体会到的。
对于290周年这样一个值得纪念的年份,英国人并没有大张旗鼓地举办什么样的纪念活动,但是这个月专程前去伦敦国家画廊、牛津基督教礼拜堂等地参观雷诺兹经典作品的人却明显增多了。作为中国人,我虽然知道雷诺兹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却始终无法体会英国人对他的这种发自内心的崇敬之情,直到我向一位英国朋友弗雷德提出了这个疑问,他的回答让我动容:“我知道你们中国人对孔子的崇拜,这么说或许并不完全准确,但对我们而言,雷诺兹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孔子’吧!”
雷诺兹的作品往往是庄严的,他擅长肖像画,更擅长创作历史画性质的题材,他曾经前往罗马、佛罗伦萨和威尼斯,认真学习了拉斐尔、提香、米开朗琪罗等人的绘画风格,不但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画技,更是将他学到的东西带回国。雷诺兹极其推崇米开朗琪罗,以至于为了研究西斯廷教堂的画作时,因长时间坐在通风口旁边而影响了听力,没多久便不得不戴上助听器。1768年,雷诺兹创建了皇家学院并担任院长,将他推崇的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的美术大力推崇,他做了一系列演讲,以艺术创作的“纯正”趣味和法则为基准,大力倡导“宏伟风格”。
英国的艺术觉醒是欧洲诸国中较晚的,而18世纪正是英国艺术萌发的关键时期,雷诺兹的创作理念和教学思想在当时显得更加难能可贵。尽管当时贵族之间盛行请艺术家为自己创作肖像,雷诺兹也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用在社会需要的肖像画上,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实践自己的理念。他试图将每幅画画得比前一幅更好,《草莓姑娘》、《纯真年代》、《德文郡公爵夫人和她的女儿》等画作,展现了他对妇女和儿童形象的精准把握。
除了题材,雷诺兹还试图在颜料和油彩上创新,所以他的许多画在当时就已退色或变形了,但这丝毫不影响他的受欢迎程度。他的一位朋友甚至说:“雷诺兹的画就算退了色,也比其他人刚画好的强。”
这些小故事都是弗雷德告诉我的,我想他喜欢的绝不仅是雷诺兹的画,或是雷诺兹的经历,他更喜爱的是雷诺兹身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坚持学习并不断创作的这股劲儿吧!至少在我听来,我是深深地被感动了。之所以不需要大肆庆贺290周年纪念日,恐怕是因为雷诺兹早已是英国人艺术日常的一部分了。(本刊英国伦敦7月16日专稿,作者为本刊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