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拓印干旱
张跻
■拓印干旱之二 王南溟 作
  ◆张跻

  结识王南溟大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有这位从事前卫艺术研究的友人,但我对行为、装置、影像等这类以非传统媒介演绎出的艺术表现形态,却怎么也“亲近”不起来。而这位仁兄却在他的那个圈子越搞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成为独立策展人、职业艺术家,活跃于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他言辞犀利,针砭时弊,又著书立说,敢于直面敏感话题。常受邀赴国内外著名大学、博物馆等地开展学术演讲和策展活动,被称为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他是阐释者和推动者。

  感谢网络的力量。当我开通了微信,呼啦啦一下子涌入许多久未谋面的朋友,其中就有“王南溟”。添加过后,收到了他的一段语音留言,约我去莫干山路50号上大美院99创意中心,看他的作品展。

  《拓印干旱》便是作品的名称。它以架上水墨、影像图片和新闻资料的方式展示创作过程。步入展厅,迎面黑白两色的墨块印迹,让我的视觉再次冲击了一下。不过这次冲击与早年的“字球”冲击感受完全不同。如果说那次是属于无知的“恐惧”,这回则是心灵的震撼了。艺术家实践着他的“艺术是一种舆论方式”,“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的观点,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让原本有着郑州“大水缸”美誉的西流湖完全干涸,湖底现出了一道道刺眼的裂纹!王南溟为之揪心与反思。他摆脱了“雕虫小技”式的把玩,踩在了裂纹之上,将一张张宣纸铺盖于龟裂的泥土,用拓印的方法(如同制作碑帖),把旱情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使之成为讨论环保和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之一。

  王南溟对我说,完成于2007年的另一件观念作品《太湖水》,是他对太湖蓝藻事件的一次介入。艺术家把白色丝绸和纱布放入蓝藻暴发的太湖水中浸染,结果白色的丝绸和纱布都变成了绿色,水体污染景象触目惊心!而对于《沙尘暴》创作方案,他试图让沙尘直接吹到涂有胶水的亚麻布上,从而将风沙状况凝固下来……我问:“王海(我习惯这么称呼,是他原名),能否将雾霾也用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他看了我一眼,面露难色:“张兄,这个不好弄吧。”

  一直以来,我认为具象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最能直观、生动地揭示客观事物,主题鲜明,具有感染力。而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总显得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匪夷所思。但王南溟的作品《拓印干旱》,以宣纸、水墨、干裂的土地为媒介材料,最后形成一块块带有裂痕肌理效果的水墨抽象画。于是,水墨艺术不再高深莫测,黑白之间,一个社会问题被聚焦并留下了物质的痕迹,这难道不是更真实地印证了客观存在吗?

  王南溟让我带回了好几本他新近出版的理论专著。我想,一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当代艺术家,是到了该重新走近他并读懂他的时候了……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隐士印家赵宧光
拓印干旱
海派书画也应与时俱进
回故乡,创作好心情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B07拓印干旱 2013-07-20 2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