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识王南溟大致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尽管有这位从事前卫艺术研究的友人,但我对行为、装置、影像等这类以非传统媒介演绎出的艺术表现形态,却怎么也“亲近”不起来。而这位仁兄却在他的那个圈子越搞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响,成为独立策展人、职业艺术家,活跃于当代艺术的前沿阵地:他言辞犀利,针砭时弊,又著书立说,敢于直面敏感话题。常受邀赴国内外著名大学、博物馆等地开展学术演讲和策展活动,被称为当下艺术批评界最具批判力的批评家。从“前卫艺术”、“后前卫艺术”到“更前卫艺术”(Metavant-garde),他是阐释者和推动者。
感谢网络的力量。当我开通了微信,呼啦啦一下子涌入许多久未谋面的朋友,其中就有“王南溟”。添加过后,收到了他的一段语音留言,约我去莫干山路50号上大美院99创意中心,看他的作品展。
《拓印干旱》便是作品的名称。它以架上水墨、影像图片和新闻资料的方式展示创作过程。步入展厅,迎面黑白两色的墨块印迹,让我的视觉再次冲击了一下。不过这次冲击与早年的“字球”冲击感受完全不同。如果说那次是属于无知的“恐惧”,这回则是心灵的震撼了。艺术家实践着他的“艺术是一种舆论方式”,“艺术要介入社会现实”的观点,把目光投向了中原大地。几十年未遇的旱情,让原本有着郑州“大水缸”美誉的西流湖完全干涸,湖底现出了一道道刺眼的裂纹!王南溟为之揪心与反思。他摆脱了“雕虫小技”式的把玩,踩在了裂纹之上,将一张张宣纸铺盖于龟裂的泥土,用拓印的方法(如同制作碑帖),把旱情事件凝固为视觉形式,并使之成为讨论环保和生态问题的系列作品之一。
王南溟对我说,完成于2007年的另一件观念作品《太湖水》,是他对太湖蓝藻事件的一次介入。艺术家把白色丝绸和纱布放入蓝藻暴发的太湖水中浸染,结果白色的丝绸和纱布都变成了绿色,水体污染景象触目惊心!而对于《沙尘暴》创作方案,他试图让沙尘直接吹到涂有胶水的亚麻布上,从而将风沙状况凝固下来……我问:“王海(我习惯这么称呼,是他原名),能否将雾霾也用艺术形式固定下来?”他看了我一眼,面露难色:“张兄,这个不好弄吧。”
一直以来,我认为具象写实主义的艺术风格最能直观、生动地揭示客观事物,主题鲜明,具有感染力。而抽象艺术的表现形式总显得有些差强人意,甚至匪夷所思。但王南溟的作品《拓印干旱》,以宣纸、水墨、干裂的土地为媒介材料,最后形成一块块带有裂痕肌理效果的水墨抽象画。于是,水墨艺术不再高深莫测,黑白之间,一个社会问题被聚焦并留下了物质的痕迹,这难道不是更真实地印证了客观存在吗?
王南溟让我带回了好几本他新近出版的理论专著。我想,一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的当代艺术家,是到了该重新走近他并读懂他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