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0: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仿生松果红铜笔架
李丹
  ◆李丹

  一直对松果情有独钟,它们形如垒塔、片如鱼鳞、层层叠叠,格外的漂亮可人。自从喜欢上收藏之后,我便处处留心带有松果的古时制品,希望不同性状的松果能为书房增添一抹别样的情调。 

  与清代仿生松果红铜笔架的邂逅,要缘于一次巧合。老家的祖屋最终没能逃过城中村的改造,母亲刻意打来电话,叮嘱我得闲时回去探望帮忙。在那挤满忙碌身影的改造场地,太阳干涸着每个人的鲜血,无奈占据了每个人的心灵。 

  按照母亲的吩咐,我与表哥一同将挂于祠堂正门的牌匾取下,当我正准备折回身的时候,突然发现放置牌匾的石墩后面,夹放着一个小物件。好奇心驱使着我向它靠拢,我定睛细看,喜出望外,好一件松果笔架,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也大有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宝却在自家祖屋处的意韵了。 

  我小心翼翼地抹去笔架上堆积的灰尘,笔架品相完好,包浆醇厚,重约120克,长约10厘米,通体红铜,浓抹淡施、造型精美。三个大小不一的松果,间隔排列于粗细有致、错踪复杂的“枝桠”上,体如垒塔的松果,刻意求工、层次分明,再加上高翘的“枝头”,更显得笔架多了几分精致细腻,使人感到美不可言。我迫不及待地想探求掌中宝贝的年份,于是便揣与母亲端详。母亲见到笔架后异常的惊喜,眼中带着些许泪花,向我道出笔架背后的故事。 

  爷爷的祖辈曾为清代一官宦人家当夫子,因酷爱书法,加之交情甚深,人家便把笔架赠送与他。祖辈一直将它视若珍宝,流传至今。“文革”时期大动乱,爷爷便偷偷将笔架藏起,而爷爷的突然离世,致使笔架的藏身之地成了一个谜。母亲告诉我,她与父亲曾找寻多年,终究未果,没想到这次的机缘巧合,竟让笔架“重出江湖”。 

  我将笔架放置于书房最显眼的位置,习书累时,拿起观赏,思绪便慢慢地飘散开来,仿佛置身于古时人家的书堂,禁不住的摇头晃脑和之乎者也了起来。我想,祖辈流传下来的不止是松果笔架,更多的是刻苦习书的精神。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专栏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中国新闻
   第A10版:国际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文娱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体育新闻
   第A16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美术地图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设计之都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2版:拍卖指南/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新民俱乐部
珠联璧合长相忆
物有所用
乡韵
清代仿生松果红铜笔架
康熙白地五彩牡丹纹观音瓶
新民晚报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B10清代仿生松果红铜笔架 2013-07-20 2 2013年07月20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