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在位长达六十一年之久。他振兴产业,奖励学术、艺术,对于瓷业生产亦投入不少心血。据史载,当时景德镇有御窑五十八座,与民窑合计不下三千余,窑火可谓旺矣,烧造出后人啧啧称道的官窑与民窑“康熙瓷”精品。
这是一件“康熙瓷”白地五彩牡丹观音瓶。高29.5cm,口径8.3cm,底足7.5cm。观音瓶是康熙时期流行的典型器。口侈、肩宽,自肩以下逐渐收敛,至底外撇,形似观音菩萨手中的净水瓶而得名。烧制白地五彩,先在器物瓷坯上施上白色地釉,进窑高温烘烧,出窑后在白色地釉上以红色为主体,另配以黄色、紫色等彩釉绘画,再装窑不低于800℃烘烧。炉温较高,彩釉融化充分,釉层较厚、透明度较好,光的反射较强,因此彩釉给人较硬的感觉。与后来雍正朝烧制的粉彩相比较,“康熙五彩”称之为“硬彩”,雍正及后来烧制的粉彩为“软彩”。康熙五彩瓷地釉除白色外,尚有黄、黑、绿、洒蓝等多种色地的五彩瓷。
此瓶纹饰,在白色地釉上绘整株盛开的牡丹,彤红的花在翠绿的枝叶映衬下十分张扬,勃勃生机、格外娇艳。三月春风,牡丹总领群芳光顾人间。唐代诗人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此时逢国色,何处觅天香”等佳句,表达人们对牡丹花的喜爱。自元明直到现在,景德镇生产的瓷器,牡丹成了人们喜见乐闻的图案纹样,它象征富贵、吉祥、美丽、喜庆等祥瑞的寓意。据专家研究,不同时代,牡丹花和枝叶画法各有不同的时代风格,成了瓷器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观赏,此瓶牡丹花形饱满、花瓣肥润,粉红渐至深红过渡自然,枝叶繁茂,大红大绿于一器,色彩搭配大胆张扬而不俗气,画风格调与康熙盛世时代特征颇为吻合。
整瓶器型敦厚规整,从侧面看,彩釉周围有一层闪亮的“蛤蜊光”,瓷胎坚致细白,断面如糯米糕,手感较重。底釉较白,瓶肩接痕明显,有明瓷遗风。底足为二层台底,青花双圈底款,圈足底边有折口,足墙直,足端有斑块残缺现象,且有似枇杷的浅黄色“火石红”。
随着时间推移,遗存民间的康熙瓷日见稀少,渐成凤毛麟角,不要说官窑,连民窑也难得一见。我所以推荐这件康熙白地五彩观音瓶,乐于与藏友分享欣赏康熙瓷珍品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