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是20多年的老毛病,妻子吃东西稍不得法如太冷、油腻就会腹泻,但只要吃2粒黑色的小药片——硅碳银片就会立马止泻。半年前家里备的硅碳银片吃光了,我跑了十几家药店和医院均空手而归。在市郊一家药店里,一位老年营业员对我说:“老兄弟,不要再跑了,这种角把钱一粒的便宜药不会再有了。”我才恍然有所悟。
我国目前实行的是基本药品限价和药品采购低价中标制度,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无疑是为降低病人药费着想的。但好政策却遇到“巧对策”:像这种角把钱一粒的药片,制药企业利润太薄,甚至无利可图,因此先是脱销,然后就玩起了失踪——厂家不再生产了。接着就有所谓同类型新药取而代之,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大多数是将老药调整下辅料成分,换上新包装,取个新名字,回避了限价政策,然后大幅提价上市。
如此提价后,厂家和医院的获利水涨船高了,病家为治病别无选择,只能掏腰包买单。因此,每次报上登出药品降价消息后,病家并无喜形于色,因为涨价新药层出不穷,药费实际上并没降下来多少呀。一些新降价的药不要多少日子可能又会缺货断档,取而代之的又是换了包装改个名字的涨价新药。
更令人忧虑的是,某些廉价药日前还没找到疗效明显的代用药,更要命的是有的还是抢救用药,如心血管疾病抢救用的西地兰、间羟胺和鱼精蛋白,血友病的凝血本科原复合物、骨髓移植的血舒非等,临床效果很好,但西地兰和间羟胺每支才3元多,由于价格太低厂家少产甚至停产!
“千做万做蚀本生意不做”,这是厂家的“底线”,也是市场经济的法则吧。因此与其责怪厂家“不仁义”,不如调整、完善药品导购政策,国家对一些廉价药的生产制定保障措施,确保厂家能有合理的利润。这样,那些有效而低廉的药品才不会总与患者玩失踪,病人才能用到药,治好病,改变周而复始的“限价、降价——停产——‘升级’”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