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来电说,要编一本“94‘上海之根’文化旅游节”的纪念册,希望我就“上海之根”名称的由来写则短文。
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应该是1994年的春天,我调入上海戏剧学院任教的第二个年头。时任松江县文化局局长的陈良保先生召见我,希望我为正在筹备的首届松江文化旅游节取一个“节名”。
陈局长找我“取名”,可能有两个考虑:一是我曾任县文化馆副馆长,主管创作,取节名,责无旁贷;二是我1990年加入中国作协,对文字尚有些悟性。记得当时良保局长年底要给“工作联系人”写贺年卡时,总是拉上我即兴编几句贺词,我倒没有让他失望过。那时年轻,才思还算敏捷,只要局长报出姓名,我几乎不假思索,出口成句。当然,这只是应景的小技而已。
那天是下午一点多钟吧,我骑车去松江谷阳北路46号县文化局办公楼,良保局长已等候在二楼会议室里。他与我说了具体要求,希望这个节名能体现松江特色,能表达历史内涵,能蕴含文化含量。他还很有人情味地说,可以先回去认真考虑一下,过两天交也行。
我是急性子,稍一沉吟,便说:“就叫‘上海根’吧。”陈局长一听,面露喜色,立马问:“是‘上海根’,还是‘上海之根’?”我当即回答:“是‘上海根’!”理由两条:一是这三个字组合,节奏感强,叫起来铿锵有力;二是不落俗套。因当时已有“上海之春”、“北国之春”之类的节名,“之”字用得较多了,舍弃之,有些变化。陈局长听我一说,连连点头。一会儿,晓辉、保生两位副局长都来了,一听我的陈述,两人一致叫好。就这样,起节名的任务算是顺利完成了。
过了些日子,时任松江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张汝皋先生组织一批松江的文人召开检察文艺座谈会,在会议开始之前,闲聊时正好说起首届松江文化旅游节筹备之事,我随口说了“上海根”这个节名。座中一位在文字上颇有造诣的长者说:“我给你加一个字,就叫‘上海之根’吧。”我那时年轻气盛,锋芒太露,随即回应道:“取‘上海根’为节名的人,首先一定是先想到‘上海之根’的啊!不加‘之’,读起来才更有力量。”
又过了些日子,时任松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金杏兴先生见到我,握着我的手和蔼地说:“你起的‘上海根’这个节名很好,但协调各方意见后,我们想还是用‘上海之根’吧,你看可以吗?”我当场表示没有意见。既然是“协调各方意见”的结果,我当然要从善如流。
又过了些日子,遇到一位在县委办公室任职的朋友,他告诉我,杜家毫(时任松江县委书记)书记还是比较喜欢“上海根”这个节名,认为更大气些。不久,见到杜书记在《松江报》上的题词:游松江城,寻上海根。看来,也有人与我的见解相同。
这些年,由于松江人民的共同努力,“上海之根”已逐渐成为一个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节名,每思于此,心中颇为欣慰。
愿“上海之根”伴随着我美丽的家乡——松江,走进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