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新华社记者日前在基层采访时发现,在一些地方,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现象依然存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见不到群众的问题仍然突出。
不会“融入”
近日,记者随东部某省一名厅长深入基层调研,在与当地群众交流时,这位领导在问了“家里几口人”“收入怎么样”“有没有什么困难”等几个简单问题后,竟不知如何继续交流下去,最后在身边人员的圆场下尴尬收场。
“说实话,在机关待得久了,跟群众打交道确实少了。”他私下向记者坦承,有时见到群众,除了寒暄,真不知该聊些什么。
记者在基层采访发现,一些干部开会讲话,或向上级汇报工作时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但一旦去了村庄社区、工地厂矿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不知道如何与群众“打成一片”,也就查不清基层的实情,摸不准群众的诉求。
不愿“心入”
记者在大别山区走访时,当地一些困难家庭群众告诉记者,这么多年,镇里干部基本没上门过,更别说县里干部了。“领导到群众家里的场景,只在电视里看到过!”
谈及深入群众时,一些干部往往以工作忙、抽不开身为理由。然而,有的却将大把时间花在公款吃喝游娱等事情上。
群众反映,部分干部不愿“身入”更不愿“心入”:要么借口公务繁忙,浮在上面养尊处优,认为群众有事自然会找上门来,走基层迈不开腿;要么下去了也是“隔窗看景、走马观花”,不用心与群众交流,最后变成走过场、做样子。
更有甚者,一些干部对找上门来的群众“厌烦不已”。近日,河北任丘市环保局副局长让举报企业排污的群众“滚出办公室”一事被曝光。记者了解到,任丘市政府已决定将涉事副局长停职。该副局长已就自己的粗暴言语向群众当面承认错误并赔礼道歉。
不敢“深入”
江苏盱眙县王店乡民建村村民日前向记者反映,今年7月,该村不少民房被当地有关部门以违章建筑名义“强拆”,村民认为有问题因此多次向上反映,却很难找到相关领导。“总说走群众路线,但为什么找干部反映点问题总是这么难,面都不让见。”一位村民无奈地说。
“碰到矛盾腾挪躲闪”,成为一些干部不敢直面矛盾的真实写照。专家认为,有的干部表现政绩时争先恐后,但却害怕解决难题,不愿倾听批评,不敢深入矛盾一线。
记者在基层采访中曾遇到一些诸如小区污水外溢、拖欠农民工工资、征地拆迁等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普遍规律是,群众此前曾反复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或见不到干部回应,或被“踢皮球”,最终导致“小事拖大、大事拖炸”。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刘元旭 凌军辉 姜刚
(据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