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年……”当爷爷奶奶开口时,常常会被孙子辈的一句“你那些陈芝麻烂谷子事不要再讲了,老早听腻了”弹回来。从2000年成立至今,百老讲师团已经给310万青少年做了3500多场次的德育讲座、展览和演出。孩子们不反感反而爱听。这其中有什么奥妙?
化解代沟 拉近距离
德育讲座如何吸引人,这些年百老讲师团做了不少探索。百老讲师团成员平均年龄73岁,和听众之间相差一个甲子甚至更多,代沟是第一个坎。戚泉木说,化解代沟并不难。就是相差六十岁,也可以找到共同语言。“我和你一般大的时候,……”往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给江南新村小学100多名11岁小学生讲课时,近九十高龄的老红军、东海舰队原副司令员李文模讲的是他11岁时参加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之后,深受感动。曾担任毛泽东警卫员的石传礼老人13岁参加革命。在宝山千余名13岁中学生纪念“少年先锋队建队50周年”集会上,石传礼老人讲的是自己跟着毛泽东南征北战的经历。学生们听了之后说,石爷爷和我一样大的时候都参加革命了,我以后再也不好意思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了。
不同对象 不同方法
8月1日的讲座上,讲师团团长戚泉木讲了自己从农民儿子成为作家的人生经历,还表演了“口技”。60年前,戚泉木听了抗美援朝志愿军用步枪机枪打美国飞机的故事,当年他就创作了口技表演步枪机枪打美国飞机节目。60年前的创作节目,他献给今天的小朋友,小朋友照样喜欢。
戚泉木说,吸引听众要讲究技巧。8月1日来的小朋友多,要多讲故事,还要有激励机制。当天最认真的20名小朋友可以得到戚泉木自己写的《人生价值在奉献》一书,还可以和老劳模杨富珍、老将军闫成贵合影。孩子们可认真了。
同样的讲座,针对不同的听众,戚泉木设计出好几个版本:对小学生是讲故事、送书和合影鼓励;对中学生演讲则夹叙夹议;对大学生则理论联系实际;去社区,则从居民身边的生活讲起,将心比心。
而在互动环节,听众的问题五花八门。小学生可能会问“作业不会做怎么办”,大学生可能会问“自己现在的专业不喜欢怎么办”,“毕业了不能留在大城市工作怎么办”……“知心爷爷奶奶”总是耐心解答。
跟上时代 形式很“潮”
古稀老人可以很“潮”。原南京军区空军副司令员韩德彩老人讲自己抗美援朝期间击落5架美军飞机的故事时,还有专门的动漫演示,生动活泼的讲解形式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2009年,电视剧《潜伏》播出后,社会上形成一阵“谍战热”。百老团中不少成员当年就是“余则成”,或是“余则成”们的后代。向青少年们讲述自己和父辈的真实经历,从一个个侧面反映当年上海地下党与敌人斗智斗勇,前赴后继不怕牺牲的历史。他们现身说法,具体而形象,爱国主义、革命精神不再抽象枯燥。
上海市委组织部原副部长邵有民15岁读中学时参加了地下党,他给学生讲述上海解放前夕,地下党和国民党在最后关头如何搏斗的故事。李恒胜是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原型、革命烈士李白的儿子。1948年12月29日深夜,担任上海电台报务员的李白在发送一份秘密情报时遭敌人逮捕,随后英勇就义。父亲被捕时李恒胜只有4岁。李恒胜给孩子们讲述母亲曾一遍遍讲的父亲生前的故事:“当时父亲和他的同志们就在隔壁大房间悄悄讨论革命斗争的计划,常常一谈就到深夜,或者是在灶间用隐藏着的电台发报。母亲则抱着我在床上休息。”
老劳模杨富珍是劳模中唯一一个地下党员。她给孩子们讲自己还是童工时如何把传单塞到“拿摩温”办公室。孩子们跟着她一起紧张一起开心。看到现在年轻人浪费,杨富珍不是指责他们,而是讲了周恩来总理请她吃饭的故事。一荤一素一个汤,杨富珍不好意思全吃光,哪想到总理不仅吃光,最后还用白馒头刮盘上的菜汁吃。这个故事让孩子们的行为悄然变化,学校泔脚桶分量轻了。
本报记者 鲁哲
【记者手记】
现在青少年,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知道周迅的越来越多,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知道肯德基的越来越多,知道高尔基的越来越少……如何让革命传统一代代传下去?对青少年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成立于2000年的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是国内首个以老干部、老红军、老将军、老劳模、老专家、老教授、老艺术家等组成的民间公益老年宣讲机构,被誉为“老有所为的典型代表,当之无愧的革命传统教育宣传员,最具威望的社会风尚监督员,最可亲近的思想道德教育辅导员”。
13年来,百老讲师团从首批24名成员,到如今600多名团员,已为310万名青少年作了3500多场德育讲座、德育展览和德育演出。没有出场费、讲课费,不管严冬酷暑,老人们总是热心参与,这群平均年龄73岁的老人的坚持让我们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