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8: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萤火虫
尹荣方
  尹荣方

  萤火虫之美之趣,谁不知呢!我儿时暑期去乡下,每到晚间,大人们于户外纳凉,我们几个小伙伴,即曾用芭蕉扇扑些流萤,装入小玻璃瓶中,以为玩乐。外婆曾说,萤火虫是天上的星星所化。虽不科学,却比同样不科学的腐草化萤说多了几许意趣,使我不能忘怀。后来读到作家靳以赞萤火虫的话:“星是天间的萤的身影,萤是地上的星的身影”,觉得与外婆所言同一机趣。萤火虫常摇曳于树阴草丛或湖边水面,当它们飞行于湖边水面,与灿烂星汉的闪烁倒影相映成趣时,不把它们想象成天上的星星,实在也难。外婆还曾教我们唱过儿歌:“萤火虫,夜夜红。飞到天上捉蚜虫,飞到地上捉绿葱。”极有趣的是睡觉时,也时可见萤火虫掠过窗户,于是儿时的睡梦也常与萤火虫相伴。

  前几日报载国内某市由贵州运来数万头萤火虫,于公园放飞,引来无数观众。这是古今少有的盛举了。想起从前隋朝的炀帝为了玩乐,征得的萤火虫不过数十斗,待到他夜晚游览时,释放那些萤火虫,整个山野满是那闪闪萤火,那景致之奇,已叫人遐想不置。而某市的萤火大大多过炀帝所放的萤火,其壮观更可想而知。不过据说从贵州长途跋涉运至该市的萤火虫,或因水土不服,竟然大量死亡,引起不少非议,且某市的放飞萤火虫,尚有逐利的因素,然则这样的盛举,我们不要也罢。日本人也喜欢笼萤放萤,夏秋之际,京都附近的湖面上,常有人一边荡舟,一边放萤火虫,这样的游乐,年复一年,竟然变成了他们的“萤火节”。

  我读古书,知古人歌咏这小虫,已有三千年的历史了,不期然增加了对它的喜爱。《国风》有句:“熠耀宵行”,说的就是萤火晚间飞行之状,后人于是把它称为“熠耀”或“宵行”。萤火虫在古代还有“耀夜”、“宵烛”、“夜光”、“景天”等名称,都着眼于它们夜间发光的特征。我觉得这众多的名称中,还是萤火虫的名字最美最富诗意,所以它也最为诗人瞩目,杜牧的“轻罗小扇扑流萤”不论,唐代诗人咏萤之作极多,我喜虞世南的《咏萤》:“的历流光小,飘摇弱翅轻。恐畏无人识,独自暗中明。”他把小小的萤火虫拟人化了,它们似乎是微不足道的个体,却仍然顽强地于暗夜发出些微光亮,于是自己的价值与存在就得到了证明。读这样的小诗,我觉得唐人的意识与现代人多有相通之处,而为之感慨不已。李百药的《咏萤》同样:“窗里怜灯暗,阶前畏月明。不辞逢露湿,只为重宵行。”他笔下的萤火虫,甚有自知之明,它们虽不敢与月光比美,躲避明月的光芒,但仍在黯淡的灯前露下飞舞,执着地展示自己的光亮。

  屈指算来,已经半个多世纪没有见过萤火虫了,曾经心动欲邮购数头。但又想,这是不行的,萤火虫自有它的生存环境,上海城内哪有它们的存身空间呢?邮购它们不是意味着伤害它们吗?于是作罢。据说上海郊区农村,现在也难得觅见萤火虫的身影了,这令人遗憾。我希望今后随着农村环境的改善,夏秋的夜晚,萤火虫能够重新装点我们的夜空,那时我们出门观赏,才有意思呢。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评论·随笔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专版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广告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目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留学招生/人才专版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升学指导/教育周刊
   第B05版:人才周刊
   第B06版:汽车周刊
   第B07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8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萤火虫
秋林叠泉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徐三庚印举》前言
“两全其美”
“无”是人间大道
十年攻关为“运十”
新民晚报夜光杯A28萤火虫 2013-08-28 2 2013年08月2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