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国,有一些大超市采用全自动售货的方式,即由顾客把选好的物品装进食品袋自己过磅,自己贴条形码结账。如巴黎拉丁区有一家超市的蔬菜比较多,有生菜、花菜、小马铃薯以及菠菜等20多种。我每次去,都是自己把蔬菜装入食品袋,再到旁边的磅秤上称重,磅秤上方有一个电脑屏幕,展示蔬菜的彩色图片,如第一页的图片里没有我选的蔬菜,就按键翻页,找到蔬菜图片后,再根据图片下的编号,按键盘数字,一小张条行码纸片就在磅秤下吐出来了,把收银条片贴上蔬菜袋,就可去超市出口处划卡缴费。整个购物过程,不与营业员及收银员接触。超市里的蔬菜价格不同,有的差别很大,如黄瓜价格是生菜的三至四倍,由顾客自己选择编号,就等于是由顾客定价格,这个过程全靠自觉,我买过多次,并无人检查。全自助购物方便快捷,节省了超市员工,可也有欠缺,那就是超市里的工作人员太少了,我有几次因找不到想买的东西,拿着货物商标想找人指引,可就是找不到营业员,只能自己再去货架旁慢慢找,最后多半还是找不到。
人工结账的超市仍占多数。中国人对家乐福、欧尚等较熟悉,但这些超市在法国城市的中心区很难找,它们都在离市区较远的郊外,只能驾车去采购。法国成年人组成家庭后,不与父母同住,但一对年轻夫妻有两三个孩子的很普遍,双职工家庭占多,孩子小的,早晚要幼托接送,大一点的孩子,脖子也挂钥匙。在法国,绝大部分家庭不用保姆(法律规定,保姆的最低月薪是900欧元)。所以夫妇俩一星期只能去超市一次,家庭人员多,要配备七天的吃喝,购物量就大了。在收银台边,你会看到所有的人都是选购了满满一车的货物,车里的东西都堆成了“山”。在超市里,常看到法国人手拿清单,核对挑选的货物,怕有遗漏。
法国的中小型超市也很多,名称稀奇古怪,如“2”“诚信价”“冠军”“勒克莱尔”“不二价”等,这些超市都在热闹的街上。在法国,东西最便宜的超市是利德尔(LIDL),它的货物价格低廉,面向低收入群体与留学生,我每次去,都会见到几位中国女学生,她们不用银行卡(法国一张银行卡的年费约150欧元),而是拿着5欧元、10欧元的纸币结账,节俭而清贫。其实利德尔超市的东西质量倒不差,尤其是蔬菜和水果,也都是有机的,只要新鲜就行,价格却比中高档超市便宜约三成。而13区唐人街超市的特点,就是中国商品多,最有名的是陈氏兄弟超市,货架上的中国食品琳琅满目,从嫩豆腐、馄饨皮到“老干妈”无所不有,这家超市生意非常好,地库入口的小车每天都排长队,收银员多半是温州女子,结账时耳朵里常常会飞入一两句温州普通话。但如果你要买猪肉、牛肉,要先到柜台一侧的取号机领号,你先去选购其他食品,一圈兜下来,屏幕上显示的号码就轮到你了,与国内超市不同,必须由营业员为你挑选的肉或鱼装袋,在结账前,顾客的手不能与肉食品接触。
在法国购物,最不习惯的是,不管大商店小商铺,都与政府大楼办公一样,营业7小时,时间一到立马打烊。法国的大部分商店都在下午5时关门,个别华人商店会在7时关门,很少的几家大超市周末开到晚上9时。而星期六绝大部分商店不开门,星期天所有商店都铁将军把门。记得有一次是周六傍晚,我住在马赛的公寓酒店,晚餐自己做,临时需要一些调料,开车兜了半个多小时,竟找不到一家开门的超市。
法国的超市也以季节性的优惠和购物积分来促销商品和吸引顾客,在每年的圣诞节之后,许多人信用卡的透支额度已到极限,而下一个月的工资尚未进卡,正是囊中羞涩之时,此时超市的积分抵扣就开始了,一个五口之家一年购物累积下来的积分,可以有三四千个点(10个点1欧元),这些积分,足可以让他们在超市“免费”购物两至三次,这时候,超市的购物者大都笑吟吟的,仿佛捡了个大便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