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儿时最损人的话,莫过于“你这人有家教吗?”
那个年代,孩子“散养”的多于“圈养”的,但我们不娇生惯养,很小就学会自理、自立。小学五六年级时,天还没亮,家里人还在熟睡,我就轻手轻脚走出家门,到菜场“摆篮头、放砖头”。买好蔬菜,赶紧到肉摊。当年的菜场多是国营,没有讨价还价,但买菜先要学会配菜,比如:花菜炒肉片、番茄炒蛋,事先要计划好;另外,父母特别关照要学会记账。我家4个孩子,早上上学,每个孩子给一毛钱自己解决早饭。父母双职工,没有很多时间来管孩子的作业,一切都靠自觉。
记忆犹新的还有我的两个姐姐,在读初中的时候,母亲就要求她们学做“女红”,比如:织毛衣、绣枕套、自己裁剪短裤。耳濡目染,我这男孩居然也学会了缝被子。当然“散养”也不是放任自流,有一次和姐姐趴在沿马路的窗台上比吐口水,口水吐在过路人身上,让父母知道了,受到了好一顿责罚。
在现代人眼里,家教就是为孩子找家庭教师。而对于我们出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家教指的是家庭素质教育,待人讲文明,懂礼貌,不说脏话,最重要的是会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