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缉国家宝藏》是一名美国联邦调查局探员卧底生涯的回忆录,在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此书中,FBI费城分局的罗伯特·K·惠特曼追溯了他侦破美国艺术犯罪案件的职业经历。卧底探员的“无间道”生涯,因为该书合作者约翰·席福曼的出色文笔而鲜活生猛。
开卷伊始,《追缉国家宝藏》展示在人们面前的场景,如同好莱坞大片一样吸引人们眼球:豪车劳斯莱斯、迈阿密海滩、游艇、比基尼泳衣的棕发美女,只是那些棕发美女暗藏着武器。这是经过FBI探员罗伯特·K·惠特曼九个月的卧底,一批价值数亿美元的世界艺术名画被盗案件,即将侦破的前夕时分……然而,这一幕完全是生活中的真实场面。
说《追缉国家宝藏》的内容和该书作者职业生涯犹如“羊群里的骆驼”,并不夸张。美国联邦调查局有一万三千名探员,在侦破艺术犯罪案件上投入的人员仅有不到十名。直到2005年,联邦调查局才成立艺术犯罪组,并指派罗伯特·K·惠特曼出任高级调查员——他在这方面功绩卓越,追回了价值近十亿美金的艺术品和古董。因为美国的大多数执法机构包括联邦调查局,喜欢去追捕银行劫匪、毒贩、诈骗犯等,而轻视艺术犯罪案件;同时,窃取艺术品和古董的犯罪行为由于被认为没有受害者,也可以被部分公众容忍。所以,即使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和文物被窃,居然直到1995年才成为联邦罪行而进行追究,在这之前,这类失窃只是如同普通财物失窃案,美国联邦调查局通常并不过问。罗伯特·K·惠特曼却认为:艺术品和古董都是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珍贵记录,侦破艺术犯罪案件中,追回被窃的珍品本身,远胜抓捕那几个罪犯。艺术犯罪案件的侦破过程,同样惊心动魄。该书作者只身长期卧底办案,装扮成艺术品地下商,周旋于窃贼、骗子、交易商,甚至毒枭、黑手党徒之间。他很少随身携带武器,是一位靠智商而不是凭枪法、击技取胜的执法者。
FBI探员以艺术品地下商的身份卧底取证,必须具备相应的鉴赏艺术品和古董的历史文化水准,才能不露破绽。罗伯特·K·惠特曼为之专门去美国著名的艺术教育机构和美术馆求教,使自己在“无间道”生涯中从容应对。因此,《追缉国家宝藏》的文字,在真实记录正义执法者与罪犯智力较量的同时,又介绍了众多涉及历史、文化的艺术鉴赏知识。如此的破案记录和艺术鉴赏知识的组合方式,使人们读来趣味盎然。书中,FBI探员卧底办案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之沉重感、智斗歹徒那挑战的刺激感、成功扮演某个社会角色的沉浸感、精心设套引诱罪犯请君入瓮的成就感、破案后怀念当时某一紧张关键时分的兴奋感、投注了极多精力后案件告破后的释然以及立即随之而来的失落感,作者以身临其境的真实体味,一一道来。甚至作者还透露出自己设局诱导欺骗某个对手后产生的内疚感,当然那对手也只是一个本性不坏仅因情势所迫做出蠢事而犯罪者。由此《追缉国家宝藏》跳脱了善与恶的断然划分,使回忆录的纪实笔触和文学的人性流露,产生了微妙的撞击。可这正是卧底探员生活中的真情实感。除了必须保密的美国联邦调查局的办案侦破手段,《追缉国家宝藏》如实叙述1988至2008年间FBI艺术犯罪案件的来龙去脉。它不是小说,然而其在展示当今西方艺术品犯罪的隐秘世界方面,其精彩程度不逊以悬念诱惑读者的侦探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