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体育中心看台上,坐着超过6成的观众,尽管本次比赛中国选手最终仅获一枚金牌,但却受到观众们众口一词的称赞。尽管观众中的不少人对于短道速滑项目并非行家里手,却丝毫不影响他们的观赛热情。感受从夏到冬的“冰火两重天”,观看风驰电掣的冰上竞速,冷项目在上海并不冷,有了群众喜欢,“北冰南展”自然不难。
另类粉丝
飞驰的身影划过,看台上响起一片快门声。在昨晚的比赛现场,记者发现这样一群特殊的“冰迷”。与其说他们是速滑爱好者,不如说他们钟情拍速滑。
黄先生是摄影爱好者的领头人,在他眼中,短道速滑特有的动感效果,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摄影好题材。三年短道速滑世界杯、一届短道速滑世锦赛,黄先生一个不落全都参与。每年都来观赛,观赛经验丰富的他从容不迫地从包里取出一件茄克衫,显然有备而来。
而在同样是摄影爱好者的慕先生看来,其实并不是上海不适合短道速滑,而是大多数人不愿进赛场亲身观赛,“其实只要看一次,一定会迷上这项兼具速度与激情的项目。”他还建议,上海可以利用小学与现有冰场合作,开展简单的短道速滑知识普及,“了解的人多了,发展推广就能够快点。上海人喜欢新鲜事物,只要有场地,冬季项目发展得一定快。”
学生观赛
对于田林小学的学生而言,昨晚这项秋游活动的延伸项目趣味十足。“好看”“刺激”是孩子们最直观的感受。积极参与现场问答的互动环节,全程站在座位上为中国队卖力加油,尽管一些同学还是一身短打,但都看得热血沸腾,没人喊冷。虽然还不了解短道速滑,但是看着比赛就忘记寒冷,足以说明短道速滑已经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对于不少孩子而言,昨晚的观赛还培养出他们对滑冰的浓厚兴趣。秀气的佳佳平时就玩轮滑,缠着老师打听上海哪儿有滑冰,她迫不及待地想去亲身体验。
北雁南飞,对于生活在上海的北方人而言,能在温暖的黄浦江畔看到儿时熟悉的运动,无疑也是一种思乡情结的纾解。
尽管在上海住了二十几年,但东北汉子马先生依然忘不了儿时的北国记忆。去年在上海重温短道速滑的魅力,今年,他更是带着女儿一起来到了现场。
30岁的王先生是在黑龙江出生的上海人。从1998年长野冬奥会就开始关注冰雪项目,短道速滑的不可预测性让他对这项运动格外着迷。曾在国内外诸多城市亲身观赛,在他看来,上海的交通、场馆等硬件设施是举办大型冬季项目比赛的优势,但项目的普及程度和观众的专业性还要培养。本报记者 厉苒苒 实习生 葛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