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02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百姓诉情
陈保平
  陈保平

  浦东人大这几年有个蛮好的做法,让所属市人大代表每人联系一个居民点,不定期听取居民意见,代表可下情上达,督促政府部门履行职责。我的点在航头镇鹤沙航城社区,面积5.03平方公里,一个超大型的新社区,可容纳15万人,现在刚入住1.5万余人。

  那天高温38℃,下午我约了近十位居民听意见。他们顶着烈日,从不同小区来到社区中心参加座谈会。让我惊讶的是这个社区中心规模之大、服务功能之全、环境设施之好,彻底颠覆了过去我们对居委会的概念。可惜这么宽敞舒适的地方,还是显得有点冷清。

  发言的居民都很直率,也很讲道理,有好讲好,提意见从不拐弯抹角。他们都感谢政府改变了他们的居住环境,说过去虽住上海城里,房间小得像笼子,白天见不到阳光,晚上龟缩在高墙底下,看不见星星。现在空气新鲜,视觉开阔,早晨起床就见蓝天白云,夜里坐在阳台上乘凉,还可听到蛙声。就是,交通邪气不方便,班车20分钟一班,常常不准时,去一趟市中心,总要两个小时,好像住在外地。629空调车热得像蒸笼,陪姆妈看趟病一清早出去,回来太阳已西斜。还有,服务设施不全,居民区只有一点小超市,买东西老不方便。介许多退休职工,只有一家农业银行门店,但他们的退休工资大都在工商银行、邮政储蓄所,跨行取工资要收管理费,一些老人为了省几元钱,就两个月取一次工资。他们说:“银行太势利了,为啥介大的社区,工商银行不能设一个营业处?”

  来这里住的人家大多把城里小房子留给了小囡,这样的群体,有车族凤毛麟角,但规划设计者没想到这点,停车场空地一大块,荒着,但自行车、电瓶车、助动车没地方停放,只能天天搬上搬下,蛮好的楼道,门口各种单车进进出出、磕磕碰碰,有的充电拉线板从六楼一直挂下来,乱糟糟,破坏了小区景观。

  除了对政府部门的意见,大家对居民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要求,有的小区居民把绿化带的花草锄了,种菜栽瓜,施肥撒药,污染了周边环境;有的居民养猫养狗,不像市区许多市民随身带着塑料袋,及时清除宠物粪便……大型社区虽在郊外,但毕竟是城镇化的部分,公共空间的意识不能没有,不能再像农村的生活方式,自由散漫惯了。从他们的谈吐中可以发现,长期住在老城区的居民已形成了市民意识,对什么是政府职能,什么是社区规范,什么是自身素养都有清晰的边界。

  来参加座谈会的除了社区办公室主任,还有两位社区工作者,她们30多岁,戴着蓝色胸卡,脸上始终挂着笑容,眼神热忱安静,好像一点不为外界的浮华和日常琐碎所动,给人一种在为他人服务中得到满足的温暖。她们努力向参会者说明小区发展有关情况,表示要为大家做好服务的心意。这与某些职场女性的紧张、抱怨、工于心计形成很大反差。她们是自然的、少声张的、忠于本职的。估计社工们的待遇现在也不会高,但她们的笑容和眼神告诉你,在精神上,她们一点不贫困。于是会想,我们被称作公仆的官员,人大代表不也是社工么?我们有像她们那样的笑容和眼神么?有像她们那样沉浸在为他人服务的满足感中么?不能说没有,但与挂蓝牌子的社工们比似仍有差距。也许,差别在于我们只是意识到从群众中来,要到群众中去,而她们是每天都生活在群众中,同冷暖、共甘苦,她们是群众的一分子。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广告
   第04版:综合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目击
   第07版:中国新闻
   第08版:美丽长三角大型系列采访上海郊区生态文明行(宝山篇)
   第09版:国际新闻
   第10版:国际新闻
   第11版:广告
   第12版:文娱新闻
   第13版:文娱新闻
   第14版:体育新闻
   第15版:体育新闻
   第16版:广告
   第17版:军界瞭望
   第18版:人物/军界瞭望
   第19版:军界瞭望/兵器
   第20版:广告
   第21版:广告
   第22版:夜光杯
   第23版:夜光杯
   第24版:连载
江南小镇
听百姓诉情
致绍刚
海格路的一半
故事
菩萨蛮
难忘的采访
新民晚报夜光杯22听百姓诉情 2013-10-02 2 2013年10月02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