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电影《献给爱妻的歌》是一首老人之歌,在人生的黄昏,在生命的冬季,原本看见的,应该是西沉的落日,是凋零的老树,还有一点无奈和压抑。但看完这部电影,绝不会让你产生悲伤、悲观的情绪,在落日里,你看到了斑斓,在老树里,你看到了生机。这是一部让你重新审视生命的电影。
《献给爱妻的歌》是我所看过的老年题材电影中最不特别的一部:在英国的小镇,有一个老年合唱队“夕阳红”, 玛丽安身患绝症,来日无多,却在那里找到了生命最后的意义;她的丈夫亚瑟,原本反对玛丽安唱歌,但在玛丽安去世后,他改变了态度,为合唱队获奖立下汗马功劳。没有哈内克《爱》那样残酷:为爱闷死生病的老妻;也没有《涉外大酒店》那样复杂:一场旅行串联起多人的生命历程;但这部电影,却有音乐,有歌声,所有跳动的乐符,穿行在镜头里、画面间,音乐让一切变得饱满。
合唱队中唯一的年轻人是伊丽莎白,别小看这个角色,这是这部电影的支撑点、基础、枢纽。一个小学里的音乐老师,业余时间创建这支合唱队,为老人参加比赛指挥、排练,没有报酬,还被约会的男人甩掉,问她目的何在,图的是啥,回答简单:那么多人微笑地听我说话,我很开心,也很享受。她是玛丽安唱歌坚定的支持者,又是亚瑟卸去生活重负的引导者。在这个白发世界里,她是活泼的清泉,是树上的花朵,是生命的女神,是激情的催化剂,也是希望的发源地。
伊丽莎白为合唱队选取的歌曲令人发噱,不是适合老年人的高雅艺术歌曲,不是舒缓的小夜曲,而是重金属摇滚、嘻哈、说唱。贝司、打鼓、僵硬的机械舞,愤怒、性感、狂野,所有年轻人迸发力量、能量的一切因素,都成为老年合唱队的标记,这是导演的匠心独运,老年人的身体,青年人的表现形式,还有什么比这样的对比更强烈呢?当它们融合为一,一定会产生喜剧化的效果。
这部音乐片,本质上是关于一对老夫妻的,他们几十年的生活,有过磕磕绊绊,这是显而易见的,但电影不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它用最感人的影像和歌声,要让我们知道,陪伴几十年的夫妻,哪怕一个辞别人世,另一个还要带着爱独自上路。“我们都是未竟之歌,等待着人生最好的一段”。玛丽安在生命最后的关头,让音乐成了寄托,也让自己的歌声完成了对丈夫亚瑟爱的全部表达,一曲《真的色彩》,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用全部生命的能量唱出:“你悲伤的眼神,不要难过,如果这世界让你疯狂,就告诉我,因为我会陪你。我看见你真的色彩在闪闪发光。看见你真的色彩,所以我爱你。你真的色彩,美丽动人,好像彩虹。”而亚瑟在合唱队业已淘汰的境地中,硬是带领“夕阳红”,用一曲《晚安,我的天使》,唱出对爱妻的思念,赢得观众和评委的心,最终获得第三名。“晚安,我的天使,该闭上双眼,无论你去何方,我不会走远。记得你为我唱的那些歌,当我们扬帆远航在碧绿海天,我拥你入眠。有一天我们总要离开,但摇篮曲会继续,它们永不消亡,就像你和我一样。”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电影,原以为,我的心不会起涟漪,但在歌声响起,掌声响起,画面静止在舞台的那一刻,我的情感终于掀起阵阵波涛。毫无疑问,电影击中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