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探索多条路径
房屋反向抵押贷款又称“倒按揭”,是一种“以房养老”的金融模式,是指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每月获得一笔养老金。采用这种模式后,老年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增加资金收益,以便更好地安排晚年生活。
去年初,陈吉、李文东、谷恬、王雅琼、姜宇薇、傅开波等6名同学,在金统学院汪荣明教授的指导下,对中国模式的反向抵押贷款进行了深度探索。陈吉同学说,他们通过查阅相关部门的资料后发现,本市一个普通老年人退休后的平均每月所需支出大致为2100元,而2012年上海人均月养老金为2400元左右,收支相抵可余下约300元,但却难以抵挡医疗保健的支出。而且,从目前的“421”基本家庭结构来看,单纯依靠小辈的赡养,在经济上也会碰到不小的困难。因此,“以房养老”或许正是一条不错的路径。
年纪越大越易接受
6名大学生在本市静安区、普陀区、宝山区的9个街镇选取了1400户50周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他们对“以房养老”的观念和态度。
● 有子女的中老年人不愿意参加“以房养老”的比例高达80.3%,无子女中老年人中有55.3%的人不愿意参加。而无子女群体中愿意参加的比例为19.1%,也明显高于有子女群体的7.5%。
● 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中老年人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比例为17.3%,文化程度极低的中老年人接受的比例为6.5%。
● 不同年龄人群接受“以房养老”模式的比例也呈现不同。50至59岁人群接受比例为0,60至69岁接受比例为6.4%,70至79岁为7.5%,80至89岁为10.3%,90岁以上为11.4%。
● 收入在2000元至3000元的中老年人接受“以房养老”的比例与收入3000元至5000元人群相当,均为10.3%,但被调查者中的高收入人群表示愿意“以房养老”的比例为0。
瓶颈问题亟待破解
课题指导汪荣明教授说,目前我国在反向抵押贷款推行过程中遇到了不少瓶颈问题,主要是没有政府的主导,老年人对“以房养老”尚抱有怀疑的态度,参加的意愿并不强烈;此外,由于没有政府的主导,金融机构也担心政策上的各种桎梏,推进的热情同样不高;还有,为规避遗产继承问题,中国老人一般会在房产证上共署子女的名字,这也使得有子女的老人在“以房养老”问题上顾虑重重。
为此,6名大学生在这份课题报告中提出了打破瓶颈的若干建议。一是要顾及到老年人对于房屋产权的重视,保证他们对房屋产权及最终处置的相关权利;二是要考虑到中国老年人与其亲属之间由于财产流动所结成的亲密关系,制定出多种金融方案,以应对各种社会传统习俗;三是要在项目推进和房产评估的各个环节上引入权威的、中立的机构,以消除老年人的风险感;四是要顾及到老年人的消费习惯和养老金获取习惯,人性化地安排反向抵押贷款的发放形式。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