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鸿门宴”的故事,“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成语,可谓家喻户晓。我当教师时,高中语文名篇司马迁的《鸿门宴》曾教过二十多遍。对传统的项羽仁慈之说心存疑惑,渴望到楚汉相争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地看看。然而,每次路过西安皆行色匆匆,无暇造访。日前,我终于下决心专程来到鸿门宴历史遗址考察,了却我盘桓心头这个愿望。
鸿门宴遗址,南依骊山,北临渭河,地处潼关通往西安之要道的新丰,距秦兵马俑博物馆才五里路。遗址前横着一公里长的峭塬,中间如刀劈似的断为两半,南北洞开,犹如城门,鸿门由此得名。遗址景区大门上有一副令人玩味的对联:“楚霸王刀光剑影鸿门设宴;汉高祖绝地逢生千古留名。”鸿门宴现存遗址用青砖砌成一个古城墙高台,台前塑着项羽、刘邦、范曾、张良等人像。高台北面建了一座蒙古包似的军帐,据说是项羽的中军帐。帐内模拟鸿门宴时的场面,塑有“项庄舞剑、樊哙闯帐、沛公逃席、范曾长叹”等塑像,再现了鸿门宴的紧张气氛。遗址一侧为项王营,里面所有的建筑及陈列则均系新造之物。
楚汉争霸的年代离我们已久远矣,现场唯一留下来的就是“汉代茅厕遗址”,据说是历史真迹。当地政府竟然煞有介事地为之刻石立碑道:根据考古发掘和《史记》记载,此处为刘邦如厕之地。厕所四周用木栅围住,里面用长方形玻璃罩罩着,野草已覆盖茅坑。我见过徐州龟山汉墓中的茅厕,与今人所见蹲式茅坑并无明显差异。鸿门宴会上,刘邦从此厕遁出,经小道回到灞上,逃过一劫。此说是否靠谱,我不敢认同,毕竟两千多年了,姑且听听罢了。
后人对项羽评价众说纷纭。项羽生前就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的评价,司马迁说道:“背关怀楚……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而我曾细读《史记》《汉书》中所有楚汉相争的记载,窃认为项羽最终放过刘邦,除项伯、张良等人的机缘外,最重要的是利益的妥协。在项羽的眼里,关中之地乃是楚之核心利益所在,秦王朝的都城重地。刘邦既然已放弃了关中,并低头称臣,帮助项羽看管秦都咸阳,从道义上而言,刘邦占有道德高度,让项羽无言以对。由此可知,在鸿门宴上刘项双方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项羽拿到了掌控天下的关中,刘邦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反之,刘邦不愿交出关中的实际控制权,定会遭来杀身之祸,不存在“妇人之仁”。
事实上项羽要杀掉刘邦,机会是很多的,绝不是只有鸿门宴一次。项羽主持分封长达四月之久,与刘邦常有接触,想要除掉刘邦易如反掌。项羽之所以不杀刘邦,就如《樊郦滕灌列传》所说,“项羽亦因遂己,无诛沛公之心矣”。项羽既定目标已经达到,实现了年少时的梦想,“彼可取而代之”,又留下仁慈之美名,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刘邦曾许诺要与项伯结为儿女亲家,这显示了刘邦的机智,其诺言没有兑现。稽查《功臣表》,项伯受封为射阳侯,于汉九年死后,爵位传给其子项雎,不久项雎犯罪被革掉,没有依汉初惯例将爵位传承,也没有将女儿嫁过去的记载。刘邦在鸿门宴前的许诺完全是政治人物的权宜之计。
清人郑板桥认为:“《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同行考察的仲明兄读完刻在照壁上的司马迁的《鸿门宴》,感慨地说:“司马迁真是旷世奇才,艺术地再现这场惊心动魄的事件,而遗址呈现的场景,远远不及文章来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