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地上有不少浙江东阳人,几年下来彼此间都很熟悉了。
2008年春节过后上班,年逾三十的水电工小黄塞给我一袋喜糖,说是他结婚了,春节在家办的喜酒。“你才结婚?”我闻言一头雾水:小黄的女儿暑假来工地我见着过,早已经念小学四年级了,怎么他才刚刚想到办结婚仪式!
他嘿嘿笑着说:“老家人都是生完孩子再结婚(摆酒席)的,我的师傅还是在养了第二个女儿以后才办的酒,甚至有的人家子女要成家了父母才办酒席。”我老大不解:有着木雕和建筑之乡美誉的东阳,怎么会有这样一种习俗?因为心里头存着疑团,所以逮到那里的人就想打探明白,无奈答复都是“咱们那里就这样的”。
这边厢还在追根寻源,而东阳那边厢近年婚酒的习俗正在悄然改变,至少在我所接触的青年人中间,结婚就立马办喜酒发喜糖,不再沿袭早先那种风俗,说如今家里头也不差办喜酒这几个钱了。我恍然大悟,早先的答案不说自明,其实就是一个“穷”字,只是碍于面子不说破罢了。
发喜糖的年轻人说:东阳原本属于人多地少的穷山区,农村年轻人都出外打工谋生,几年下来挣不了几个钱;再加一穷二白的家底,到了婚嫁年龄,父母和本人“合力”也根本办不起像模像样的喜酒。男女双方只能开张结婚证了事,待积攒到一定钱财后才能操办此事。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当地这样一种习俗。甚至有很多夫妻打拼了一辈子,也难遂此心愿……
记得我头回去东阳游玩,要点当地的特色菜。餐馆端上的其他菜品都忘记了,但对其中的玉米糊糊及笋干却印象颇深。看我们吃得津津有味,陪同的主人却不想动筷,他说以前粮食不够吃,拿这个玉米糊糊当做主食,至于这红烧笋干,以前上学每个孩子都带一大罐子,作为一个星期的菜肴,又没有丁点油水,只是搁点盐连酱油都不舍得放,真的是吃腻了。尽管现在餐馆做的玉米糊糊里头添了蜂蜜和桂花,笋干也是浓油赤酱,滋味比以前大不同了,只是一想到以前的日子,仍会条件反射。
抚今追昔,东阳人的感触尤加深刻。随着生活日趋富裕, “风俗与化移易”(韩愈语),依靠的是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东阳人的勤劳拼搏,农村青年人才能与外面的婚俗接轨。东阳习俗的变迁,折射出我们社会的明显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