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8: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音乐可否被言说?
郑少邦
■ 肖氏《第七交响曲》
  ◆ 郑少邦

  前些日子读了马慧元的两本书:《写意巴洛克》和《管风琴·看听读》。作者以感性而细腻的笔触抒发了对巴洛克音乐、对巴赫的热爱以及对管风琴这一古老乐器的深深迷恋,读来引人入胜。然而,作者在《管风琴·看听读》的“自序”中却这样写道:“凡是感官感受,无论是视觉听觉嗅觉,原则上都不可写,因为一写就错”。我看了甚是纳闷,暗暗嘀咕:既然原则上不可写,自己却无原则地写了那么多,还写得这么好。 

  音乐可不可以写?抑或音乐可否被言说?这个问题很让人纠结。 

  在所有艺术类中,音乐大概是最抽象的一门艺术了。它不同于文学、绘画、戏剧等视觉艺术。音乐对表演者而言,仅仅是五线谱上的一个个音符而已,对听众来说,也不过是一串串音高不等、长短不一的乐音罢了。我们常常会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直面音乐:作曲家究竟在说些什么?譬如我们第一次听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在没有背景资料的情况下,你很难听出所以然来。但相信有点“听历”的爱乐者一定知道贝多芬所指的“英雄”是何许人,作曲家又是在怎样的时代背景下写下这部煌煌巨作的;再如肖斯塔科维奇的《第七交响曲》,问世之初曾被当作反法西斯战歌而广为传播。作者曾表示:“此曲是战斗的诗篇,是坚强的民族精神之赞歌。”第一乐章有一段冗长的鼓乐更被绘声绘色地比喻为“侵略者的脚步声”。后来得知,该乐章其实早在德寇入侵前就已经完成,“脚步声”之说不攻自破。三十多年后,这部交响曲又被说成是作者对斯大林专制统治下的社会现状的控诉,出处即来自于伏尔科夫的《见证——肖斯塔科维奇口述》。至此,真相似乎已大白于天下。然而,伏尔科夫并没有提供证据,证明该言论是经作曲家授权发表的。《第七交响曲》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大概除了作曲家本人之外,只有天知地知了。但无论如何,作品的动机肯定是有指向性的,并一直在被后人“言说”着。

  但是《第七交响曲》作为一部“应景”作品,曾在二战中为抗击法西斯发挥过积极作用。

  看来,音乐只有被“言说”了,人们才易听懂,也弄得“明白”。但转念一想,好像也不尽然。假定音乐都可以言说,那么被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圣经”的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该如何“言说”呢?斯卡拉蒂和莫扎特又在各自的奏鸣曲里“叨咕”些什么?还有海顿的交响曲和四重奏……音乐似乎又变得深不可测了。于是就有人说:音乐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音乐是一种无需翻译的语言,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中国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家装专版
   第A10版:文娱新闻·评论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专访/新视界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阅读·连载/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谈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2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4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译文
   第B16版:新智/星期天夜光杯
初识长白云之乡古典乐
也说金色大厅
魔法森林
海汀克飞利浦时代
音乐可否被言说?
威尔第的《安魂曲》
“五大乐团”概念孰是孰非
新民晚报音乐音响/星期天夜光杯B08音乐可否被言说? 2013-10-13 2 2013年10月1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