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某校,离开时,有个学生追上来,说有问题想请教。该生自述,进高中一年了,经常感到苦闷,“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他说,进高中后想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想读些从小就一直想读的小说,可是同学视为异类;想选感兴趣的课程,但学校不开设,周围同学几乎都报名参加学科竞赛辅导。于是他犹豫了,感到孤独,他为自己的不得不“从众”感到悲伤。
我们的谈话就从这个“从众”开始。老辈人往往认为“随大流”未必会吃亏。比如,上饭馆,不知选哪家,有些饭馆价格并不便宜,却门庭若市,得排队,而有些饭馆价格公道,却门可罗雀,人们为什么宁可排队去凑热闹呢?有高人指点:中国人爱吃也会吃,他们最对得起自己的舌头,因而如果既想“好吃”又缺乏选择力,则从众,哪里人多往哪里去。——但这仅仅是说“舌尖上的口福”,移用在读书学习,未必妥当。读书学习是为未来的生活,为一辈子要做的事打底子,这不同于一顿饭的作用;学习要凭志趣,要有毅力,作出自己的选择,付必须付的代价。中学时代,要尽可能多思考,轻易不随大流,哪怕多一点困难,添几分孤独,能守一步就少退一步。这个年龄开始“从众”,以后便很容易丢弃自我。拥挤的地方往往没有风景,只有人潮;一窝蜂排队抢购到的商品,往往不过是便宜货大路货。一哄而起的事,必将一哄而散。
看着这位彷徨的学生,我知道自己的劝说可能没什么用,即使他认为我的话有道理,但是一转身他就得回到人潮之中,身不由己,命运注定他们要走一段时间的弯路,况且一傅众咻,他哪里敢“独”呢?他有能力或异禀在霾中呼吸到新鲜空气吗?然而我坚信,人生走过一段弯路,从此便会珍惜自己的思考。待到一定的年月,才能体会灯火阑珊处的情致与独处的意趣,青年意气风发,有好奇心,但他爬上高处坐一会儿,终究要走回来的。
这位高中生说他读过梭罗的《瓦尔登湖》,很向往。我说,你未必真的需要在一个湖边隐居两年,你的心里可以有一片湖;如果你的心静下来了,哪怕面对一杯茶,也可以感悟幸福,只要你还能保持自己的一点思考。
和这位学生分手后,长时间不能平静。对中国的青少年来说,现今的教育,可供选择的成长路径太少了;绝大多数青少年无法摆脱考试制度的约束,无法保持学习的兴趣,没有机会去尝试不同选择,不敢挑战自我,这些,也就决定了未来的生活有可能是平庸的。
只不过想读几本与升学考试无关的书,也得看老师和家长的脸色;只不过对某件事发表了一些不同意见,就被老师学生视为异端;只不过质疑“集体活动”的必要性,就被批评帮助、“做思想工作”……于是他不得不放弃幻想而从众,让自己“达标”,成为学校“合格”的毕业生,“让母校为我自豪”,然后到了老年时,去“反思”,——那时,他可以“独自”了。问一位过去的学生:“当年你在学校有没有不得不随大流的痛苦?”回答说:“当时经常很矛盾,后来习惯了,也无所谓了;我们那个环境,很难做到我行我素。”——他说的那个“习惯了”,让我不寒而栗。
每天,看着匆匆从身边走过的小学生和中学生,我都会想,他有没有时间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他还有没有“自己想做的事”?他的老师和家长有没有注意到他的“不由自主”?能不能不要逼他写那些言不由衷的作文,直接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苦恼以及对教育的期望。孩子从小能直言,才有可能塑造真正的创造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