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对我而言再熟悉不过,故乡就是一座方形的古城,虽然童年所见早已是断壁残垣,但从小就在水门的石阶旁钓鱼,在城门的拱券下纳凉,在城墙的凹凸中躲猫猫……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和留恋。
云遮雾障的古城址,不是故乡的那一座,也不是北京、西安、平遥那些齿形堞墙高大的名城,而是早已湮灭地下数千年,而且很可能就在你脚下却全然不知的远古城池。它们只有在专业的考古工作者通过科学考察、勘探、研究下才能得以发现与认可。这种发现与认可不是一般的有趣猎奇和珍宝璀璨的呈现,而是在历史进程研究中不显山露水却举足轻重的遗迹。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国家文明开始的标志。中国学者研究发现:“‘文明’一词是英语Civilization的译语,而该英文词汇的语源,则是拉丁语Civilisatio意为‘城市化’。Civilisatio与Civitas(城邦、国家)一样,又都是由拉丁语Civis(市民)派生出来的。因此,文明的原意就与城市和国家有关。”前不久《世界考古上海论坛》上,浙江良渚古城考古新发现被冠以“寻找消失的文明”而入选《世界十大重大田野考古发现》,可见这种遗迹的发现该有多么地重要。
良渚古城是2007年在长江下游地区的首次发现,位于浙江省余杭区的良渚、瓶窑镇附近,距今5300-4000年,是目前所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有“中华第一城”美誉。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普遍铺垫石块作为基础,石基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不过,这些数据大都依靠局部探掘和调查工作所取得的,因此,尽管有关方面已经有了良渚古城的定论,但质疑声从未间断。认为良渚人选择在一大片沼泽地中建城不可理喻,“城墙”地基宽40—60米(最宽100米),6.6公里的周长,即使按六七米高度计算,其惊人的工程量良渚先民不可能承受,“墙基”铺满人工开凿的大石块,出现在金属工具没有发明的四五千年前,实在难以想象,林林总总还有不少。
我从事田野考古三四十年,深知这门专业特别是遗迹类清理工作之艰辛之繁难,它没有出土文物那样具备容易辨识的面貌特征,往往一层土色的微妙变化、一个扰乱坑出现的及时发现或正确处置与否等等的细节,都会直接影响到相关结论的准确性。因此,这类新发现最容易受到质疑。其实,质疑并不可怕,考古本来就是将考察获得的遗迹遗物,结合文献资料逻辑推理的一个探索过程。如果老祖宗面面俱到明白无误地将什么东西都给你保留了下来(当然不现实),那还要我们考古干什么。
良渚古城的认证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发现、解释的迹象、疑点还有很多。我们相信随着雷达、遥感考古等先进技术的介入,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直面质疑,从客观科学的角度出发,继续深入,获取更多的田野资料,理顺并充实关键的论据,良渚古城的真实面目终将大白于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