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记者采访了莘城学校此次带队参赛的语文教师陈翠萍,请她就比赛的感受及同学们的表现作了点评。
问:参加这次比赛,同学和老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答:我们的感受其实是与全国的电视观众一样的,就是真的感叹中国的文字太博大精深了。通过比赛或者通过观看比赛,我们知道有哪些常用字、生僻字是自己不会写或要写错的。现在大家用电子产品阅读和交流多了,书写的能力有所弱化,这也导致了人们常常提笔忘字的现象发生。比如,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几乎很难找到一篇没有一个错别字的文章。
问:那么,汉字书写薄弱,是不是与语文教学有关呢?
答:说白了,语文教学也要跟着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走,这既是现实也是无奈。比如,现在语文教学淡化了语法,这就给学生正确区分“的、地、得”带来了困难,有的学生永远只会用一个“的”字。还比如,我们上海的试卷十分强调语文知识的灵活运用,而对字词的考查比较淡薄,分值也不高,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日常的语文教学容易忽视字词的学习。
问:在您眼里,小邢同学是个怎样的孩子呢?或者说,他在学习上有什么特点呢?
答:小邢同学比较特别。他读书不功利,不是单纯为了考试,而更多的是出于兴趣。我可以举个例子,他上语文课时,手上会习惯性地拿本字典,老师讲解词语发音不准或解释不清,他会马上查阅字典,课后与老师交流。生字预习,很多初中学生已不太重视,一般花五到十分钟就能轻松解决,但他却常常在这上面花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他在查阅生字注释时看到不懂的词语会再继续往下查,不断延伸拓展,这在他看来是一种乐趣。
问:那么,小邢同学这次的出色表现,是不是也得益于广泛的阅读呢?
答:那是肯定的。比如,他喜欢看《道德经》、《资治通鉴》等,还喜欢研究佛教。这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是“绝无仅有”的。邢铭劼这次在汉字听写大会上的出色表现,与他平时广泛的课外阅读有很大关系。他喜欢看古文,觉得文言文朗朗上口,比白话文有味道,已通读《老子》,正在研究《庄子》和《诗经》。他说,这样的阅读偏好是受了父亲影响。他父亲虽然是做销售工作,与文学并无联系,但业余时间喜欢看历史类书籍。此外,宗教类、哲学类的词汇是邢铭劼的强项,不少选手败在“檀越”、“五蕴”、“楞严经”等词语上,邢铭劼感觉不可思议,这都是佛教里常见的名词。但他也有弱项,常常败在理科专业术语上,复赛最后就败在“阻尼”一词,个人晋级赛中因没写出“钣金”而错失晋级良机。
问:除了听写大会的锻炼,学好汉字的根本途径在哪里呢?
答:我们在参加汉字听写大会时有个感觉,就是有不少其他学校的同学是靠背字典来准备比赛的。其实,这种办法对付比赛还行,长此以往并不见得是个好方法。
这学期,我们校长提出了要在全校学生中广泛开展阅读引领的活动,就是希望通过阅读去引导学生们热爱中国的语言文字,从而把汉字识好、写好。这样的一种方法会更形象、更有兴趣,也符合学生们的认知规律,不会因为背字典而对生动形象的汉字索然无味。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