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重阳节,是我国第一个法定的老年节。现在的老人,大多不愁吃,不愁穿,但就是比较寂寞,就盼着儿女能常回家看看。“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受到欢迎,但落实起来有点难。
时下,八十来岁的老人,大多有好几个子女。但不少子女不仅不大去探望,还把照顾老人的担子全部推给居委会:“阿拉姆妈一个人住在这里,倷多关心关心哦!”有个居委会今年给80岁以上老人发重阳糕就发掉284块,7个居委干部变成孙悟空,也照顾不了284个高龄老人。
如何让子女真正承担起孝敬老人的责任,常回家看看?基层社区也想了很多办法。我最近听普陀区真如镇杨家桥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陶美珍讲了一个故事。杨家桥小区早在2005年就组织了一批志愿者与独居老人结对,约定服务内容。同时,居委会让老人的子女也来签一份“尽孝”责任书。
有位86岁的老太跟居委干部抱怨说,她有3个子女,其中一个儿子是名公务员,还是处级干部,大概半年才来一次,送点东西就走了。老太不缺钱花,就想这个最有出息的儿子能常来看看她。于是,陶美珍把这个儿子请来,跟他约法三章:你很忙,能不能让妻子、儿子每天打个电话问候一下老人?双休日自己打一个电话总可以吧?住得远,每个月来看一次总可以吧?结果,这个儿子深受触动,有空就给老母亲打电话,每个月都来看望她一两次。疏远的亲情又变得浓厚了。后来他在单位也现身说法,让员工们常回家看看。而老太呢,高兴得不得了,连声感谢居委干部:“你们把我儿子的心牵回来了!”老太直到90多岁高龄离世,心情一直很舒畅。
杨家桥小区的做法,体现了一种民间智慧。其实,有些子女并非不孝,或许确实是忙,或许住得远,慢慢和老人越来越疏远。如果有人提醒一下,有人督促一下,他们也会醒悟过来。毕竟,大多数人心底都埋藏着一份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重阳节那天,微信上许多人在转一个“愿父母一生平安健康”的帖子。其实,动动拇指,不如拿起电话。你知道谁是世上唯一在等你的人吗?是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