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自由谭
宁为垃圾“小家子气”
朱绩崧
  朱绩崧

  我大概是有点强迫症,不仅食堂买点心,连奔赴饭局都要带个中号的乐扣盒子。收拾残羹冷炙之前,朋友大呼:“服务员,拿两个打包盒子来!”还没等对方应答“一块钱一个”,我的筷子已经忙碌起来。“不会吧!这么夸张?你们上海人太小家子气了吧?”对这样的奚落,我无动于衷。不是付不起这两块钱,是不想再制造垃圾。油腻腻的一次性饭盒拿回家,菜倒出来,也就扔了,可我们有这个能力来有效处理这些塑料吗? 

  有效处理的根本前提,固然是科技发达,而垃圾分类同样必不可少。光是每天这么多生活垃圾,就不可能靠环卫工人手工分类,需要市民举手之劳,自觉践行。上海街头巷尾,公用的垃圾桶在表面上都是分类的。即如最常见者,都按照“可循环”与“不可循环”的基本环保理念,分为两个圆筒。可实际上呢,随便看看,都是杂七杂八打统账,什么都往里扔,乃至碎玻璃、旧刀片时不时割伤环卫工人或拾荒者的手。如此有名无实,从根源上就无法确保对当代环保理念的实施。 

  垃圾分类这话题最近又热了。上海下月即将召开《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草案)》的立法听证会,垃圾该怎么分类,是否要设立辅助分拣员制度,都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样的办法,真的是再不来就太迟了。可《办法》再好,环保观念不深入人心,不狠抓源头减废,不辅以行政、经济的严厉手段,势必又要落回“两个圆筒,一样垃圾”的旧态。 

  人类的环保形势严峻,不只在上海。即便某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各类免费的一次性用具都大行其道,仿佛取用不竭。不说远处,看看香港,就令人咋舌。吃一顿“大快活”牛扒套餐,从饭盒吸管,到刀叉匙羹,哪一样不是塑料,哪一样不是一用就扔?同桌的朋友告诉我,香港本地三个垃圾堆填区都将爆满了,现在要往深圳那边建新的,环保人士担心会污染河流。 

  可能我们是在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里居住太久,看什么垃圾都习以为常。我则有缘见过旷野里的垃圾。那是蒙古国的草原上,原本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美得人浩然之气油然而生,吉普车转过一个小丘,突然有一堆生活垃圾冒出来,可乐瓶、乐事薯片的外包装、塑料袋,那种违和感简直是地老天荒都无法忘怀的。回到上海,我时不时就作杞人之忧:我们扔掉的那些垃圾,特别是数百年都无法降解的那类,它们的归宿究竟在哪里? 

  人类在金钱利益的驱动下,疯狂开掘自然资源,加工物质,产生垃圾,但资源有限,有一天我们会连处理这些垃圾的资源都无从寻觅,到那时,怎么办?整体移民到其他星球吗?现在,这样宜居的星球还没找到,图存之计唯有努力推迟山穷水尽这一天的降临。能不制造的垃圾就不制造,非得制造的尽量循环利用。从我做起,如此而被讥笑为“小家子气”,到底是心存高远,胸襟坦荡,又有何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科教卫新闻
   第A11版:广告
   第A12版:社会新闻
   第A13版:法治新闻
   第A14版:早间点击
   第A15版:中国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国际新闻
   第A18版:广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财经新闻
   第A24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5版:长三角
   第A26版:社会·生活/长三角
   第A27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六一健康·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每周聚焦/教育周刊
   第B03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4版:专版/教育周刊
   第B05版:教育周刊/专版
   第B06版:早教沙龙/教育周刊
   第B07版:人才周刊
   第B08版:广告
   第B09版:广告
   第B10版:广告
   第B11版:汽车周刊
   第B1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1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第B15版:汽车周刊/我爱我车
   第B16版:汽车资讯/汽车周刊
社会办医“非禁即入”是医改利好
常回家看看
离散的生命
回归本体,艺术更有魅力
假“黄金”
宁为垃圾“小家子气”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4宁为垃圾“小家子气” 2013-10-16 2 2013年10月1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