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这是冰心先生所译的纪伯伦诗歌《论孩子》,许多人将它作为父母之道的经典。作为子女,我的困惑是:当我们离开母亲的身体,在脐带被剪断的那一瞬间,剪不断的是什么?我们又应该怎样去维系那“看不见的脐带”?
小镇小城到大城市,东方到西方,地球的这里到那里,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迁徙的人生,却也不可避免地迎来生命的离散。也许你的母亲不会在电话里告诉你她的身体抱恙,你的父亲甚至很少与你通话,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仍然能感觉到来自“母体”的牵绊和召唤。你开始怀念成长的那片土壤,也许并不光鲜富饶,但却是不能砍断的根之所在。
近日一项针对海归进行的调查显示,“回国照顾亲人”成为海归“回巢”的第二大原因。是的,回来了。可是,代表着未来的你和代表着过去的父母,又该如何相处?
有人将人生当作生意来经营,无论夫妇间的婚姻、朋友间的交情,甚至亲人之间的关系,都用算盘来维系。在这样的经营之道里,确实有人可以活得幸福而满足,只要保证每桩交易都双赢,甚至可以把人生玩转。可是,相信多数人没有办法活得那样如意或“大智慧”。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心思情愫,又怎能靠金钱轻易抚慰?
网络流传一则故事:一个成功的商人节日回家陪老母。母亲领着他去买菜,放弃就近的市场坐公交去了更便宜的大超市,又等了一小时坐免费班车回家,全程只节约四元钱。商人不只一次在脑中计算性价比,这些时间他创造的财富远不止几元钱。所幸的是,商人忍住了打车的想法、忍住了不耐烦,陪着母亲,体会着她的节俭,看到了母亲是如何勤俭地抚养自己。
拨开那些恼人的碎碎念,将野心、压力暂时放在一边,耐心用心地补上一堂有关家的历史课。向前跑一段,也要记得回头看看,让找到根,才能更加伸展枝蔓。
纪伯伦说父母是弓,孩子是箭矢,“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