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这家店的老板做菜不赚钱
“我以前怎么不知道,老公还有这一手?”丹丹欢呼起来了。若为也得意地吹嘘:“当然啦,你老公还是挺能干的呢!好了,我们两个男人出车去接客人,你们准备开饭吧。”等到这群热热闹闹杂技演员进门的时候,我和丹丹已经把家里所有的平面都拼凑到了一起,变成了一张高高低低的长桌,一直从厨房间延伸到客厅里。上面摆满了热菜和冷菜。大家迫不及待地挤进了座位,其中一人变戏法一样摸出一瓶五粮液。
若为大叫一声:“啊哟,这才是真正的好酒!”“好酒!”丈夫完全忘记了他还要开车。
我已经弄不清自己最后是怎么回家的,只记得回到家里以后,丈夫跌跌撞撞地从车子里下来,站在寂天寞地的停车场上对我说:“真要谢谢若为兄,很久没有这么放松了。”
那时候若为已经是工薪阶层的人了,有时会请我们外出吃饭。除了中国餐馆以外也尝试了越南菜、韩国菜。有一次一个外来户在丹佛开了一家点菜式的自助餐馆,老板大概有心要推广真正的中国菜,每一道菜都亲自掌厨。他让顾客自由点菜,随点随做,吃饱为止,结果每一个顾客都记熟最昂贵的几道菜。那菜做得非常地道,食客们个个称好,只有若为说:“这家店的老板发疯了,做菜不赚钱,只会付出,不会收回,不看好。”
果真不久,这家店就倒闭了。我和丹丹送报纸的时候,看到那位老板哭丧着脸坐在中国城的门口。他说丹佛的人把他的家产统统吃光,现在连个住处也没有了,暂时和一个过路的李大厨挤在一起。
和李大厨相识是另外的一个故事,那时候华文周刊的阅览室堆积了不少我国台湾运过来的书本读物。一天下午,李大厨进来翻看书报,自我介绍说,他是外州来的,因为这里的冬天一片冰天雪地,不宜开车跨越落基山,所以暂时在这里歇息一段时间,顺便想找一份当大厨的短工做做。
印象当中,这个胖乎乎的老头儿好像有计划要开一家餐馆。于是,女老板便起劲地帮李大厨翻阅报纸,寻找分类广告里招聘厨师的消息,同时也介绍丹佛的情况,一会儿就混熟了。
当女老板得知这位李大厨和我同住波德,灵机一动便说:“李先生你看,又要下雪了,请你回去的时候把我的小姐带回到波德好吗?省得她赶公车了。”说着又跑进办公室对我说:“时间差不多了,快跟李先生的车回去吧,省时又省钱。”
一听到可以省时又省钱,我站起来就跟着这个李大厨上路了。现在回想起来真有些后怕,那时候怎么不多想一想,万一这个人是个坏人,哪怕不是坏人,只是在半道上干点坏事,那是在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冰天雪地里,只有死路一条了。然而在当时,我什么也没有想,只是一头钻进了李大厨的车子。
李大厨驾驶着一辆前长后长的老坦克美国车,看得出来这部汽车曾经豪华过,破烂的座椅都是真皮的。这种汽车里面的空间很大,虽然破旧,但是坐在宽敞的座椅上还是很舒适的。我坐在前排的副驾驶座上,后面的半个车厢里堆满了各种杂物,散发出一股乌糟糟的味道。有意思的是这位李大厨,一只手扶当着方向盘,一只手悠闲地搁在车窗上,尽管驾驶着一辆破车,那气势却好像是坐在一辆豪华的大红旗轿车里面。“姑娘,在国内是从事什么工作的呀?”李大厨一开口怎么不像一个大厨,而有一种久违的官腔?我偷偷打量了一下李大厨,胖乎乎的一个老头儿,看不出具体年龄,总有六十多岁了。我决定主动出击:“李先生,您在国内是从事什么工作呢?听口音是北京来的吧?听说您当过大夫?为什么要改行当大厨啊?”“我不是在医院当大夫的……我很会做菜,但大厨不是我的专业……”李大厨绕了个圈子,没有直接回答。
“哇,您是私人医生啊?‘文革’以后好像没有私人医生了呢,您靠什么生活?”“姑娘,你年轻,你不会知道我的工作的。我在国内的时候,做过很多的事情。你不会懂的。现在我有子女在芝加哥,我写作。”“写作?我也写作。李先生,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拜读您的大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