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在昨天市教卫党委、市教委“圆中国梦,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区县教育改革系列巡访活动中,卢湾中学展示的一堂“无边界”微型课程上看到的场景。语文老师主讲,在品读诗词意蕴以外,地理、化学、物理学科教师坐在教室后方,和学生展开探讨。卢湾中学校长何莉介绍,该校试图通过“跨学科”整合,培养学生的多元视角。
何莉告诉记者,执教语文的她一次和一名物理老师聊天,说起刚刚教过的课文《枫桥夜泊》,物理老师随口一问,“你知道夜半钟声到客船,钟声是怎么传到客船上的吗”,激发了她的灵感——是否可以将文学的翅膀上,镀上一层理性的光芒?一个跨学科整合课程的念头在她脑海里诞生了。卢湾中学各教研组抽调骨干教师,组成“无边界思维坊”开展脑力激荡。围绕京剧主题,音乐老师组织学生欣赏经典唱段,美术老师带领学生绘制脸谱。在“大气压,压强差”的理科实验课上,物理老师和化学老师一起进课堂,设计了DIY式学习方法:只要能利用气压与压强“瓶吞(吐)鸡蛋”,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皆可。同学们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出多种实验方案。有的在集气瓶中装入一定量的热水,将剥了壳的熟鸡蛋小头朝下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结果,鸡蛋被“吞”进瓶子;有的在吞入鸡蛋的集气瓶中装入一定量的大理石和稀盐酸,然后迅速将集气瓶倒过来,使熟鸡蛋塞住瓶口,把瓶口堵严,过了一会,碳酸钙粉末与盐酸反应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瓶内气体增多,气压增大,推出鸡蛋。
“‘无边界课程’给予学生充分发挥自主设计、活用学科知识的机会,锻炼了研究和解决问题时自由的大脑和大胆的想象。”何莉说,该校的这一尝试已经从拓展型课程延伸至基础型课程,并将继续开展教学研究,向学生推出更多丰富课程内容。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