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清晨,如果你来到市北中学,都可以在升旗仪式上听到学生精彩的“说文解字”。从汉字的起源说起,由古及今阐发生活哲理。从2011年起,该校学生自发成立了“说文解字”,自办刊物,组织“市北N大语文错误征集”,在全校掀起一股汉字研究热。
带动全校探索热情
“说文解字”社社刊名为《甘棠》,取自《诗经》。社长、高三女生陈蔚杰说,以这棵“中华第一树”为刊物命名,寓意着如今的年轻后辈都受着汉字的恩泽,应该对它多一份了解,走进汉文化的精彩世界。
在他们的带动下,一场汉字研究行动开始了。同学们从1000个常用汉字中选出自己喜爱的、有见解的,从字音、形、义等多角度讨论研究,并加入独到的个人见解。为了丰富刊物内容,《甘棠》中又加入古人字号中的深意、形近字之间的辨析、名家对汉语言文化的解读等多个栏目。
陈蔚杰说,从小似乎天生就很喜爱方块字的世界。妈妈给她一本字典,她饶有兴致当课外书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她一定要搞清楚它的读音才行。刚读小学那会,老师都好奇,这个小女孩的识字量竟然这么大!慢慢长大后,她对网上流传的各类“古风歌”产生了兴趣,也尝试着自己写诗、填词。
在市北中学,陈蔚杰遇到了不少和她有相同爱好的朋友,原本以为他们是“小众群体”。但是,拿到《甘棠》后,同学们的热情令她惊喜。“有同学会评论哪篇文章写得好,有同学会说哪个字我们分析得还不到位,”陈蔚杰告诉记者,为了让更多同学走进汉字王国,他们搜集了同学们言谈和习作常见用词中的错误,汇编成“市北N大语文错误”;也在学校附近的几条主要道路上开展了啄木鸟行动,抓出生活中的错别字。
老师加入汉字研究
市北中学文学社指导教师杜亚群坦言,提笔忘字、错别字现象在如今的学生中非常普遍,批阅学生习作,很少有一篇文章可以从头到尾“零差错”。她欣喜地看到,有一部分学生可以先行动起来,静下心,从传统文化中发现珍宝。她建议同学们,每研究一个字,都想想其在古往今来的沿革中,蕴含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市北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志斌介绍,同学们的兴趣也带动了老师的热情。一场汉字研究行动也在全体语文教师中开始了。他们总结汉字在语文课文中出现的情况,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解读;尝试用一个汉字为题作文,凝练一段生活感悟;用一个汉字概括古诗词意境,并进行品读。老师们的相关校本教材已经编撰至第三期。
本报记者 陆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