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今天,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尊重变成了——在一起的时候,克制住自己,不低头看手机。
也有人假设了一个悖论:那些发明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网络的天才,如果身处在这个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与网络交织成的绚丽的、跳跃的时代,恐怕早已目眩神迷痴醉不已,哪有时间来发明这些?
而这样的“现代化”,最大的获取者与受害者,都是孩子。许多家长洋洋自得:3岁的孩子已经能把iPad摆弄得行云流水。可你仔细想想,设计师的追求又不是刁难用户,正是要把软件做成“傻瓜也能玩”呀!
此前在采访《少年文艺》创刊60周年时,执行总编谢倩霓曾说,她每月都把自己编的杂志带回去给女儿看,慢慢的,女儿成了一个喜爱阅读、喜爱文学的小女孩,“终于,她花在看书上的时间与花在电脑前上网的时间达到了一比一。”一比一,一个多么难得、多么辛苦才能做到的比例。
我并非一个逆势而行的反智者,知识载体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无可避免,只是,能不能让一切来得晚一点?来得静一点?
在手机上,在电脑上,这天地如此早期、如此活灵活现地具象了起来,于是孩子们的脑袋里再也没有了绿油油的太阳、黄澄澄的大海还有粉红色的小飞象,世界被缩减到了唯一的现实的可能性里,而想象的翅膀被桎梏在方寸之间,规规矩矩,飞也飞不起来。在作业和成绩的催熟之下,没有人再相信永不岛上长不大的彼得潘和无论世上花再好只要自己那朵玫瑰的小王子;生活节奏那么快,你有你的,我有我的事情要做,没有人再去执着尾生抱柱、三顾茅庐……
在手机上,在电脑上,世界如此零碎、如此拼拼凑凑地来到了我们面前,“完整”变成了古董级的奢侈品,有不懂的东西都可以求助搜索引擎,我们遗落了慢慢在书籍的荒原之中捡拾珠玉的耐心;因为有捷径存在于我们面前,筚路蓝缕与披荆斩棘就变成了傻瓜的选择。碎片化的世界门槛很低可上限却也很矮,我们汲汲营营,奔来忙去,却仍在盲区。
人如果不肯复哪怕那么一点点古,不肯看一点书,不肯写一点字,不肯在深夜里独自面对一点自己的内心,那么,情怀这种东西就可能穷途末路。眼光停留在“有用”,那么,生活就离开了“有趣”。
愿我们的孩子,懂得晚一点,活得静一点,愿他们的未来,走得慢一点,想得多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