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就是一件展品”,这是吴国欣对城市设计的观念,放眼世界验证了这句话的实例比比皆是。即使不懂外文,到了一个国家,看看它的街道、商店、公园、道路,也就能对这个国家有个感性的认识,这就是设计的力量;到人家里也是,一进门,屋里装饰风格、家具特色、陈设、颜色,几分钟,初步印象就形成了。
上海的城市设计一直向世界介绍着上海,同样为上海迎纳世界打开了大门。教育部在上海主办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虽已过去近十年,但我们对当年会议的形象设计、环境设计的印象却依旧清晰,安静的主色调——深绿与开会时节的树叶颜色十分吻合;深绿、碧绿、橘红、橘黄等五色的会标构成了会议的圆桌;彩旗、指示牌、气球、凳子、桌子等分门别类,安静的深绿做了背景墙、会议桌,活跃的橘红、橘黄做了凳子、彩旗、标语。整个项目运用了100多项形象设计,把会场装扮得宽严相济、秩序井然、赏心悦目,与会者纷纷称赞“色彩的运用层次分明,极易识别;整体效果一气呵成”。
作为上海中外交流“招牌”的中法文化年“上海周”每年都非常引人关注,每年的展示设计则充满典型的中国味道。设计者说,到法国做设计,我们的根还在中国。张艺谋、王澍被世界认可,全是因为“中国风”,这种中国味道是充盈在我们的心里、血脉里,画出来、表达出来就绝不会是亚平宁,也不会是高卢鸡,更不会是洋葱头建筑,意象在里面、味道在里面,中国意蕴就会自然而然地渗出来。所以,当这样的作品出现在世界面前,谁都能立刻就认出“这是中国红,但不是大红灯笼;这是屏风意象,但不是屏风而是展架;展架是地道的中国榫卯结构,虽然架子是铁铸的。”在巴黎都日丽公园,徜徉在中国“屏风”样的门阵里,看着中国红的“窗棂”上、书册脊背意象的墙上张贴的儿童画、书法作品,“屏风”前的中医咨询台(人体穴位铜人像立于一旁)、书法表演等等,节目丰富,看得法国人啧啧称奇。作为上海周中的“上海教育展”,在设计中充分让法国人看到一个既神奇又现代的中国,“听到”上海与巴黎在对话。
作为上海人最难忘的当然还要提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点点滴滴,要在世界范围内的展示设计方案遴选工作更考验到决策者的眼光是否独到。“设计的作品好不好?如何评价?就要看放哪里,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决策者如是说。为5个主题馆挑选展示设计方案,那真是看花了眼,看晕了头。如果说为大学论坛设计是同步世界,巴黎展示设计是感受中国,世博会则是中外展示设计同台竞技了。5个主题馆,国内外共有15家单位参与竞标,“一定要有国内的团队!”抱定这样的信念,经过大量认真细致的审核工作,最后评审专家选定了德国、荷兰、西班牙和两个中国团队。在细节上,比如参观中国馆,考虑到如果自下而上的流线,人流就无法顺畅,于是“人流从四个立柱乘电梯上到顶,然后逐层往下参观”,这样的设计建议产生了,终于解决了因为建筑漏斗形状带来的参观难题。人们都说,世博会有三大看点,第一是建筑,第二是展示,第三是管理,应该说展示艺术的精彩纷呈为上海世博会加了不少的分。
多年来与国外高水平展示团队接触,与国外设计师打交道,让中国设计师们学到了很多,展示设计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参观者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感受到了什么。五官全到,五味俱全,当然就容易感受到“五美”是否齐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