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本报率先披露了启动应急方案必须满足的条件,引起市民关注和质疑。因为AQI是基于前24小时的平均值,大大滞后,待AQI12小时超过200,PM2.5小时浓度恐怕已至少接连24小时以上大于150微克/立方米,这时才启动应急方案是否太晚?
“空气宝宝”显示笑脸时,PM2.5浓度已大大超标;“空气宝宝”还在大哭、头发为紫色时,其实空气质量已好转,PM2.5浓度也降到限值以下。不少细心市民都关注到了这一点,而环保部门也据此专门对空气质量实时发布系统作了改良——在当空气质量发生急剧变化并造成AQI数值与实时浓度值不相匹配时,弱化AQI评价结果,强调对当前空气质量状况的定性描述,从而使空气质量发布信息更加接近公众感受,也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目前这个重度污染应急方案的启动条件,是否也可做出类似的改良呢?
申城前昨两天遭遇入秋第一轮重霾,9月1日启动的空气质量预报服务也迎来了第一次大考。昨天本报头版头条报道了市民对此轮污染中预报准确度、应急方案启动等的疑问,环保部门对此作出释疑,并表示将争取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空气质量发布服务。市民希望,通过这次实战总结,下次启动应急方案能作出改良,更为及时。
东南风来了为何霾不散?
对于预报不准确的问题,环保部门表示,这是由于气象条件的瞬息万变,因此只能密切跟踪空气质量和气象条件的变化趋势,减小预测预报误差,并及时更新。其实,前晚本市近地面的风向基本已转成东南风,但为什么霾还没有散去,而且入夜后PM2.5浓度不降反升?
原来,白天近地面的空气团受热抬升,使得颗粒物得以向更高的地方扩散;入夜后,近地面的空气团冷却下沉,颗粒物随之向下积聚,好比刚刚打开的锅盖又放下。此外东南风风力较小,大气扩散条件不是特别有利。所以前晚到昨天上午霾天气仍然维持,但强度逐渐减弱。到中午,PM2.5浓度直线下降,申城终于重见蓝天和白云。
启动应急标准是否统一?
昨天上午7时,本市启动了重度污染应急方案。那么,为什么霾污染更严重的前天未启动呢?
环保部门解释,空气质量划分为优、良、轻度污染、中度污染、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6级,目前本市将重度污染和严重污染纳入环境空气质量重污染应急方案实施范围。发布重度污染预警启动应急措施的条件是:连续12小时AQI大于200,且当前PM2.5小时浓度大于150微克/立方米,预计未来24小时不会明显好转。发布严重污染预警启动应急措施的条件:连续6小时AQI大于300,且当前PM2.5小时浓度大于250微克/立方米,预计未来24小时不会明显好转。
有市民提出这个启动应急方案的标准是否没有统一性?按照标准,前天傍晚已满足此条件,为什么拖延到昨天上午才启动?而昨天上午预报下午风力将增大空气有望好转,应该不满足“预计未来24小时不会明显好转”这个条件,为什么又启动了?事实证明,在应急方案启动后不久,在加强版的东南风横扫下,空气质量迅速下降至正常水平。启动应急方案有多余之嫌。
此外,如果达到最高级六级的严重污染,是否会采取学校和幼托机构停课?环保部门表示,这需要市政府决定并发布,与暴雨红色预警一样,并不是达到这个程度就立即表示需要停课的。 本报记者 郭剑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