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的外滩分外热闹。英文《远东时报》(Far Eastern Review) 6月一篇关于“外滩新一轮巨变”的报道中提到,“几乎每个商业或住宅区都在兴建办公楼,公寓楼或者商店。照此速度下去,不久上海就会出现一条黄金商业街。”
文中列出的外滩新厦包括刚竣工的16号台湾银行。在这条“远东华尔街”上,16号并非最雄伟的银行建筑,但其希腊神庙风格的外观独一无二。
这座矩形建筑与古典时期供奉神像的希腊神庙一样,由巨大的石柱环绕,气势非凡。虽然与雅典帕特农神庙相比,这座矗立于外滩的“神庙”雕饰简素了许多,但却有自己的特色。正立面爱奥尼克柱头两端照例应是状如“发卷”的曲线涡卷,这里却改为直线勾勒的回纹图案,十分别致。同济大学钱宗灏教授发现这在外滩不是孤例。27号怡和大楼(1922年)和12号汇丰大楼(1923年)都有这种富有东方色彩的回纹装饰柱头。而三座大楼又是由三家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说明这个创新的细节并非个人发挥,而是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一种设计潮流。
大楼原为一座东印度式假4层砖木建筑,曾属英资汇丰银行,由著名的玛礼逊洋行建造。长期租借在此的日资台湾银行洽购成功后,于1924年拆除原楼,聘请英商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 & Morriss)设计了这座新楼。
台湾银行是一家日本官商合办的银行,甲午海战台湾割让后于1899年开设,总行在台北,1911年成立上海分行。该行在日治时期一直扮演发行“台湾银行券”的关键角色。1945年二战结束,大楼由中国农民银行使用,解放后上海市工艺品进出口公司曾长期在此办公。1998年招商银行在16号开设外滩支行,大楼重新成为一间忙碌的银行。
虽然历经改造,今日的大楼内部还保留着典雅的大方格石膏天花、细密的黑白马赛克和考究的巧克力色墙砖。一楼大厅傲然凛立的两列大理石方柱,让有心人仍然感受到“神庙”的气场。
初建16号的1927年,今日所见之外滩万国建筑群已基本成型。《远东时报》记者这样写道:
“这些风格各异的建筑由来自不同国家的能工巧匠设计,而工部局从未要求过以某种风格来和谐统一。也许是巧合,这么多种风格建筑配在一起的效果竟然相当悦目。近年新建的横滨正金银行,台湾银行,字林西报大楼,汇丰银行,海关大楼和沙逊大厦都极好地融入其中。”
在热闹的1927年,列柱环绕的16号大楼加入了外滩,左侧是状如法国凡尔赛小特里阿农宫的华俄道胜银行,右为字林西报颀长的文艺复兴风格大楼。这座外滩唯一的“希腊神庙”与左邻右舍,与这条黄金天际线上其他形形色色的建筑融为一体,浑然天成。
外滩16号
(插图:张雪飞 摄)
昨天:台湾银行
今天:招商银行
建成年代:1927年
建筑师:德和洋行(Lester,Johnson & Morriss)
建筑风格:简化的希腊神庙风格
地址:中山东一路1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