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畅销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曾在一部短篇小说中描写了这样一部“超级读书机器”:把书放进机器里,机器读完书后会概括主要内容、发表感想。对于被催稿催得头痛的评论家来说,可以说是一部“偷懒神器”。这种机器的“升级版”还能根据评论家的个人风格写出书评,避免使用同样机器的评论家“撞稿”。
在小说中,从使用“读书机器”中获益的不只是评论家,还有文学奖的评委。有了这部机器,就不用辛辛苦苦地阅读奖项的候选作品,机器会帮忙概括作品内容,甚至带有作品评审功能。这还没完。设计者又开放出一种“超级写作机器”,帮助作家写出肯定能获得“读书机器”好评的小说——因为评论家和评委们已经完全依赖机器来工作了。
写作依靠机器,这只是小说家的想象吗?未必。这几年,各种各样的网络生成器悄然出现,写情书、写检讨、写简历,还能为网络写手们助一臂之力。人名想不出?生成一个。古人衣着不了解?生成一段。网络生成器就是利用数据分析技术的“偷懒神器”。
科技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从某种角度看,网络生成器也发挥了这样的作用。时间紧,压力大,为何不用科技的力量让自己的生活轻松一些呢?不可否认,有些纸面文章确实是形式大于内容。
然而,并非所有工作都可以交给机器或软件,即便它们能够胜任。虽然目前的“小说生成器”属于夸大其词,仅能生成片段,而非整部小说,其他网络生成器的“产品”也较为粗劣,只能用来凑数,无法生成精品,但对于这样的科技发展,还是抱有一些警惕心和抵抗力为好。假若有一天,文首小说家的想象成真,有多少人经得起这样的诱惑?模式化越严重的文本越容易生成,反之,生成的文本也必然模式化严重,如此,原创将越来越匮乏,人的思考和感受能力可能退化,连感情的起伏也尽在科技的掌握之中。
回到小说中,机器设计者并非“活雷锋”,而是先以免费引人上钩,待使用者无法离开机器之后再行收取高昂的费用。需求带来市场、带来利润,要摆脱未来“偷懒神器”的控制,恐怕先要摆脱“偷懒”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