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道是城市的产物。过去我在乡村生活时,人、畜、拖拉机、自行车、130卡车再加领导的吉普都是在一条道上乱跑,没有人行道,车来了,路人就往路边躲,大不了躲到路沟里。烧过的炕坯是上好的肥料,我们把旧炕拆掉后,就将炕坯扔在马路上,想让卡车和吉普经过时顺便压碎,然后再撒在田里。可司机很愤怒,告诉我们他的屁股与领导的屁股都快颠碎了,于是,将炕坯又扔了回来。赶集的时候,也是鸡鸭牛猪还有独轮车都与人挤在一路,这样的集市才叫集市,图的就是热闹。
如今处处都在城市化,人行道也疾速扩张,可形同虚设的比较多。
新城区的人行道很宽阔,还有大片的草坪相伴,只是没有什么人,连鸟都愿意去。旧城区的人行道,走在上面的人属于少数,如果想走的话,要有耐心,还要具备功夫。
大段的人行道早已经成了停车场,讲究一点的,用绳子或栅栏一围,然后收费;潦草随意一点的,就是七扭八歪,想怎么停就怎么停。占据人行道做买卖也是城市一景,烤羊肉串的,烟熏火燎半条路;小饭馆的座位一旦从屋里延伸出来,不知为什么,无不以脏乱差为目标,地面的污渍还可以成为历史,积累特别丰厚;修车的,无论修汽车还是修自行车,人行道作为露天厂房也早已是题中应有之义。
自然,还有很多的人行道,我怀疑最初设计时就没有将行人考虑进去。在这种人行道上,没走几步,就是公交车站横在眼前,钢筋铁骨的车站旁边留下一条比羊肠还羊肠的小道,你爱走不走,不走的话就走马路,与车流并肩,再不然就挤进候车的人堆里,左右穿梭;没走几步,一根电线杆子又杵在面前,这样的电线杆子一般还会斜着拉出一根钢缆,夜里走过或是白日没留神,不是撞上就是被拦个一趔趄;报亭、电话亭也不甘寂寞,尤其喜欢挤入这原本已经所剩无多的人行道上,为行人一再添堵。
行人呢,好像习惯与车流为伍,即使人行道上畅通无阻,但坚持走下去的确实也不多。有人特别喜好昂首挺胸前进在马路正中的隔离带旁,顺路再吸几口尾气;有人大概觉得与自行车相比,自己还不算弱势,所以喜欢大踏步迈进在自行车道上。
有的国家有的城市,只要镜头一扫,肯定都是扫在人行横道上,绿灯一亮,上面的人群顿时川流不息,可能他们以此为荣。我们这里,镜头从来不扫斑马线,因为扫了也看不清,上面更没几个人。什么模糊,什么就最不受待见,的确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