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元旦后到春节,是音乐会淡季。因年末的演出小高峰刚过,气温又是上海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所以这段时间演出往往很少,即便有节目也不会是特别引人瞩目的那种,剧院票务中心门前常常空无一人。
然而今年却有动静。1月12日那天,上海大剧院为全年的“艺术课堂”开始出票。上午11点左右,大剧院有员工接朋友来电问是否票已卖完?员工认为不可能,没想到电话转声问去,票务中心真的说票已卖完。再看时间,从九点半开票到这会,两小时还不到。
30场讲座,每场100座,总共3000张票,不到两小时就没了。不知道这两小时是怎样的热闹状况。据说排最前面的从昨晚九点就在了。这让大剧院从下到上无不目瞪口呆。须知这是讲座,不是音乐会。票价虽然只需10元,但没有表演的。“艺术课堂”早先还是免费的,属于公益普及类节目,开办七八年来,也从未有过这样的火爆场面。而这一次,很多人还选择买套票,譬如陶辛全套、田艺苗全套……像在书店买名家丛书。
听到消息,我首先想知道谁是主讲人和讲些什么,主讲人有七个:陶辛、王勇、韩斌、田艺苗、李严欢、吴洁和罗伯特·迪尔(Robert Dil)。除了最后两位不熟悉,前五位在音乐圈内都名闻遐迩,是功底扎实学有成就又擅长表述的中青年音乐专家。在上海要想再找几位这样的人才,怕还不容易;再看课堂内容:“多乐章套曲的逻辑进程”、“站在歌剧殿堂的门口”、“巴赫音乐中的数学之美”……课题都很生动,完全没有过去普及音乐讲课的那种呆板程式与学究气。
自从上海有了西方音乐,对西方音乐的教学与普及工作也应运而生。我们知道的最著名人物是上世纪初的李叔同、丰子恺。以后虽然音乐会越来越多,曲目越来越丰富,普及方式和课题内容却变化不大。最常见的形式便是在音乐会开演之前办讲座,演什么讲什么,这样的形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但音乐会可以年复一年地继续下去,而一成不变的讲课形式对听众的吸引力却越来越弱。事实上这种内心的不满不仅存在于观众,也存在于主办者与讲课者的心里。只是因为这种讲座的公益属性,类似买一送一,是否真能让听众获益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大剧院走出了第一步。
如果说原先做一场讲座卖一次票的做法有点像游击战的话,那么现在上海大剧院改游击战为集团军阵地战了——集中策划选题,集中安排系列,集中贴出告示,并在同一天集中出票。这样做的好处是讲课者能在更大范围内确立自己的讲课内容,可以形成更有规模的系列讲座,可以讲深讲透;听众可以通盘考虑自己的选择,可以从集中推出的讲课内容中找到自己想听的课,对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可以成套买票;而主办方更可以在预先制定的计划中从容安排各项准备事宜。
上海大剧院把这个新的改革方案的执行令交给了艺术课堂新上任的主任王海凤。这个在伦敦著名的南岸艺术中心(见图)工作了一年半回到上海大剧院的年轻人,曾亲眼目睹了英国同行如何在有条不紊的管理机制下,每天居然能举办三四十场各类艺术活动。而这么多的活动,又能吸引源源不断的伦敦市民前来参加,让南岸中心成了伦敦市民的艺术休闲中心。而在上海,仅从这次小小的改变,就得到的热烈反馈。可见即使对这种低消费的公益性课堂,市民也有不同的需求。他们不满足于原先初级阶段的简单介绍模式,希望从专家口中获得更进一步的艺术知识。
限于目前上海的条件与环境,现在还不能做到伦敦南岸中心那样的规模,但南岸中心却给了我们这样的启发——传播艺术的范围可以无限扩大,挖掘艺术的深度也可以无限深入。有了这两个目标,你会有做不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