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粮食紧张,粮店里逢年过节按人口供应少量糯米。几斤糯米只够包些粽子,蒸糕就不够了。母亲想办法换了些全国粮票,托乡下亲戚买了糯米带到上海来。每年春节前,她早早把糯米和粳米淘净沥干,然后动手磨粉。
蒸八宝糕一定要糯米粉掺点粳米粉。纯糯米蒸糕不容易熟,蒸出的糕吃口也粘牙。母亲把糯米粉粳米粉拌和,再撒入切碎的核桃肉、枣肉、蜜饯、猪油块等,用适量的温水拌匀。蒸笼也是托人到朱家角买来的。这种蒸笼十分简易,用竹片箍成圈,廿二厘米钢精锅子盖头大小,约摸三寸高,没有盖,底是漏空的,便于蒸汽上来。母亲拿块干净的全棉白布淋湿,垫在笼格底上,把拌好的粉料均匀地撒落在上面,再把蒸笼放在烧开水的铁锅子里隔水蒸。旺火烧上二十来分钟,闻到糕香味,八宝糕就蒸熟了。这种八宝糕米香里渗透着干果香,色泽诱人,趁热吃,软糯适口。
蒸糕讲究火候。火头太旺,锅子里的水容易烧干,中途添水漏掉蒸汽,糕会蒸僵。火头弱,糕不易蒸熟。从前烧煤球炉,煤球炉上蒸糕实在不合适。母亲就用只破搪瓷面盆和几片瓦,糊上烂泥砌了只土灶头,用柴爿蒸糕。这样蒸出的糕也熟得快,又香又糯。
现在母亲已经八十多岁了,没有精神再蒸八宝糕了。别看市场上各式各样的糕一年四季都有卖。但那些糕同母亲的八宝糕相比,无论是色香味,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十日谈
年味
回忆儿时过年,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