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核化生”危害又没我们想象中那么近。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来,各种版本的“海鲜不可吃”谣言至今仍在社交网络中流传。昨晚,第178期新民科学咖啡馆普及了公众必须知道的核化生防护知识,也厘清了不少相关认知误区。
化学品70%“有毒”
据美国化学文摘,目前全世界已有多达700万种化学品,其中作为商品上市的有10万余种,经常使用的有7万多种,而且每年还会新出现1000多种化学品,这其中约70%有不同程度的毒害作用。第二军医大学热带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系教授赵杰指出,化学品的毒害程度,其实是剂量说了算,而呼吸道、眼睛、皮肤和口腔都可能成为毒物侵害人体的“入口”。
“一旦遇到化学突发事件,千万不要惊慌,而是要判明情况,及时报警求助,并做好个人防护和逃生准备。”赵杰说,个人防护主要是要护住头面部的呼吸道、眼以及皮肤,家用消防面具、雨衣、泳镜甚至湿毛巾和塑料布都可用作简易防护装备。
“如果不慎染毒,尚未确定毒物是什么时,千万别盲目使用消毒剂,而应该第一时间用大量流动的清水冲洗染毒部位。”赵杰介绍道。
“辐”射无处不在
日本福岛事件,令人谈“辐”色变。放射医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第二军医大学教授、上海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蔡建明说,核辐射专指电离辐射,而生活中的其他辐射通常不足以造成改变原子结构的电离辐射,是两码事。而且,人类无时无刻不在“辐”中,辐射存在于岩石、土壤、建筑等之中,甚至人体内就有天然的放射性核素。自然界天然存在的辐射,叫做本底辐射。不同地区的天然本底辐射自然不同。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底辐射高的地区,居民健康不比与其他地区差,癌症率和死亡率也没有比其他地区高。在一定剂量内,人体对核辐射是有适应和修复能力的。
在各类核威胁中,发生最多的是辐照装置事故,全世界每年有上百起,但通常不会对公众构成威胁。这类事故受伤人员主要是从事辐射行业人员。”
更多科普知识和活动资讯,请关注新民科学咖啡馆公众微信号“xmscicafe”。
本报记者 马 丹 董纯蕾